普洱市景谷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8 普洱市景谷县统计局

扎实抓好“6.3”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完成投资5000万元,340户重建户、2950户修复加固户春节全部搬入新居。新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小额信贷扶贫、易地扶贫工程成效明显,共完成投资2951万元。

大项目进展顺利仍是投资增长的关键。年内投资完成较好的大项目有:威远江电站完成投资9312万元;滨河路工业路建设完成投资2561万元;江东综合开发完成投资4454万元;林业开发公司(原料基地)完成投资3998万元;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672万元。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拥有民用汽车6226    辆,比上年增长1.1%;货运量452万吨,增长18.6 %;货运周转量52086 万吨公里,增长17.0 %;客运量133 万人,增长4.7 %;客运周转量14201万人公里,增长8.1 %。年末县乡村公路通车里程1920公里。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2007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6130万元,增长82.5%,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2050户,移动电话用户95000户,报纸累计订阅153万份,杂志累计订阅11万份。

六、国内贸易

2007年,全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市场培育,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培植非公有制经济,城乡市场繁荣稳定,商品供给充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亿元,增长17.7%。城乡市场快速发展。城市实现销售额3.39亿元,增长18.3%,;农村市场实现销售额2.05亿元,增长16.7%。所有制结构优化,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国有和集体经济实现销售额0.39亿元,增长2%;个私和其他经济实现销售额5.05亿元,增长19.1%。各行业同步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4.28亿元,增长17.2%;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06亿元,增长18.2%;其他行业实现销售额0.07亿元,增长50.2%。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涨。据省调查总队提供数据,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3.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11.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1%。

七、   非公有制经济及各项改革

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4367户,从业人员6337人,注册资金9635万元,上缴税金3033万元;私营企业230户,从业人员6330人,注册资金15969万元,上缴税金2076万元。一批非公经济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拉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增亮点。

完成企业改制10户,安置职工567人;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2个,完成投资3.8亿元;整合矿权21个,矿区面积达159平方公里;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程基本结束,确权发证1.8万本。

八、财政、金融

2007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73%;财政支出4.58亿元,增长41.07%。

12月未,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2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34亿元,增长10.13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4.68亿元,增长4.05%。

九、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

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编制完成全县教育发展规划,“两基”及“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市年审复查验收,“两免一补”和资助困难学生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4.51%,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75.99%,高考上线519人,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师资配备得到加强。2007年全县在职教师2431人,其中普通中学883人,职业中学61人,小学1487人;在校学生39335人,其中普通中学12335人,职业中学584人,小学21965人,幼儿园4451人。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印发《景谷》35期,共35000份;有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4.37万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达376痤,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2.5%和96.1%,基本完成广播电视县乡联网工程。“科教文化兴县战略”顺利实施,编制完成重点科技项目40项,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得到加强。成功举办国际雨林挑战赛、第二届国际陀螺节、普洱市中老年气排球赛及全县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民健身得到推广。抢救性继承挖掘整理出版了一批图书、画册,打造了以芒玉峡谷为重点的旅游业,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积极开展各种传染、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21.06万人,参合率80.16%,报销减免17.5万人次、416万元。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县有医疗机构14个,医院、卫生院床位40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72人,其中有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34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23.84/10万。

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建成城区面积6.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28.1%,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4.5%。全年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105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9.69%,工业废气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7.64%。完成沼气建设2000口,完成营林造林14万亩,水土保持和土地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十、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福利

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46万人,非农业人口3.44万人;年内出生3058人,出生率10.27‰;年内死亡1640人,死亡率5.51‰;人口自然增长率4.76‰。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水平改善。2007年末全县有在岗职工13122人,比上年增加681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5160万元,同比增长19.9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211元,增长16.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2元,增加1013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增加406元,增长20.7%,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巩固和发展。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8718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14677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9769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7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结果以《2007年普洱统计年鉴》公布为准。

2、本公报发布之前提供使用的部分预计数,如有出入,应统一到本公报上来。

3、社会发展有关指标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4、部份指标由于统计口径调整变动,请注意对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