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玉龙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7 丽江市玉龙县统计局

七、金融业(含古城区)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994828万元,比年初增加141253万元,增长16.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01486万元,比年初增加94817万元,增长23.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912637万元,比年初增加69921万元,增长8.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358546万元,比年初增加44974万元,增长14.3%,中长期贷款余额为554091万元,比年初增加25508万元,增长4.8%。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合计157848万元,现金支出合计160267万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2419万元。

八、人口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县户籍人口216560人,全年净增人口3610,增长1.7%。其中农业人口202832人,非农业人口13728人。全年出生人口2226人,人口出生率1.04%,死亡人口1153人,死亡率为0.54%,自然增长人口107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表4:人口主要构成情况(户籍人口,单位:人)

指标 年末数 比重 指标 年末数 比重

总人口 216560 100 18-60岁 141035 65.13

农业人口 202832 93.66 60岁以上 31739 14.66

非农业人口 13728 6.34 少数民族 184914 85.39

男性 110290 50.39 纳西族 121672 56.18

女性 106270 49.07 傈僳族 26012 12.01

0-18岁 43786 20.22 白族 20541 9.49

九、人民生活

全年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4423万元,比上年增长  17.5%,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602万元,比上年增长   16.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721元,比上年增加3644 元,增长16.5%。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07.45元,比上年增长23.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7%,其中工资性纯收入343.86元,家庭经营纯收入2015.82元,财产性纯收入16.82元,转移性纯收入130.95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9.2%,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

图2:2003—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十、文化、教育、卫生

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演出场次40 场,组织文艺活动20 次,乡镇文化站16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0万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4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75 %,电视卫星收转站76  个。

年末全县共有学校241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省定民族中学1所,初级中学14所,小学224所。另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幼儿园15所。在校学生33188人,其中小学18478人,初中8699人,普通高中4089人。小学入学率为98.11%,初中入学率为84.92%。全县共有公办教职工2590人,专任教师2466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578人,(其中幼儿园66人),学历达标1561人,达标率98.94%;初中专任教师617人,学历达标率98.54%;高中专任教师271人,学历达标率97.42%。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6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532张,其中医院250张,卫生院 282  张。卫生技术人员669人,其中医院318人,卫生院351人。执业医师216人,执业助理医师60人,注册护士234人。乡村卫生室10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0 人。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97262 人,覆盖农村人口190621   人,覆盖率达96.63 %。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年末全县全社会从业人员133412人,比上年增加2700   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3204 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11370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1834人,农村从业人员   117107人。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884人,比上年末增加680 人。其中参保职工2739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145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642 人,比上年增加419 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324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3304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58 人,比上年增加71 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99 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60 人,比上年减少232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 %。

十二、节能减排

初步测算,今年能源消费总量99172.44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0.763199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2.448%。全年共实现节能量9602.83万吨标准煤。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008年统计年鉴》为准。

2、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未包括跨县、跨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