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红塔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1)2008年累计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8项,对2个国家级新产品,6个省级新产品,1户高新技术企业和8项科技成果给予奖励,兑现奖金65万元,激励企业创新创业;(2)组织实施省市科技计划7项,争取上级科技补助资金570万元,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3)实施区级科技计划9项,为科技项目的发展奠定基础;(4)4项成果获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5)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5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21户);(6)年内新认定新产品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年内专利申请项目超过144件,科技创新取得成效。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不断加强。2008年,红塔区境内有学校111所,其中:高等院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中学23所(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5所,初中15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职业高中学校1所),私立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77所。在校学生90248人,比上年增3.7%。其中:小学在校学生3715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7240人(初中17947人,高中9293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831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539人。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6%,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与上年持平;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56%,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辍学率为0.33%。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99.91%;残疾儿童入学率98.67%。全区有专任教师 4656人,比上年减4.6%。 继续落实中小学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和学杂费,免除城镇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春季学期,共投入“三免一补”资金650.43万元,其中:投入314.15万元对全区36536名小学生、投入336.28万元对12039名初中学生实行“三免费”教育。2008年秋季学期,共投入“三免一补”资金594.84万元,其中:投入329.02万元对全区36536名小学生、投入265.82万元对12583名初中学生实行“三免费”教育。投入102.95万元对4118名小学寄宿制学生补助生活费,投入96.83万元对2582名贫困家庭初中学生补助生活费。农村初中学生全部免除杂费。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职工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综合办学水平和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工作坚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打造聂耳文化品牌为主旋律,推进红塔区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不断推进聂耳文化品牌的树立与提升,文艺创作和演出作品硕果累累。红塔区创作了主要文学作品有:歌曲《进寨歌》、《请到我们彝山来》、音乐MTV《彝之韵》、创作完成了大型音舞诗画《哇家玉溪》舞台脚本,并排演参加“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云南省第十届新剧(节)目展演、散文《山情水意》《初夏踏青走两江》、《伤痛——通海峨山大地震忆旧》、杂感《改变》等。做好新农村(标准文化站、室)建设。2008年末,有文艺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2个,博物馆1个,文物管理所2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52万册,其中:市图书馆藏书36万册;区图书馆藏书 16万册。乡镇文化站 11个,文化站藏书13.4万册。文化艺术单位全年创作、演出650场次,国内观众达36万人次,博物馆活动参观人数19 万人次。 广播、电视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紧紧围绕红塔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我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的成效,反映人民群众改革创新、昂扬进取的伟大实践,展示红塔区的良好形象和勃勃生机,讴歌时代典型和先进人物,宣传报道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新业绩,报道我区各条战线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成就,突出红塔区建设生态城市的工作进展和成效,讴歌我区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区10周年取得的辉煌业绩,反映我区实施“产业强区、生态立区、三农兴区”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大发展,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全区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农村林改、禁毒防艾等工作的宣传报道。 2008年红塔区电视台 1座,有线电视主干线总长675 公里,有线电视用户63400 户,电视人口覆盖率 100%,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780户。 全年,红塔区电视台播共出新闻1310条,被省电视台采用新闻12条,被市电视台采用电视新闻(含新闻直通车)369 条;《走进三乡》、《经济生活》栏目播出自办节目48 期,被市电视台采用专栏节目4期;播出电视剧73 部1973 集,播出政府各类通告406条(次),“平安红塔”创建等标语1004条(次),播出交警、防艾等公益广告988条(次),拍摄制作专题片4部。 十、卫生和体育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发展迅速。截止到2008年底,全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9.2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7%,受益面达130%,资金使用率达95%。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新建或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加强和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救灾防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加强急救网络建设,组织应急快速反映分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处置能力,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成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救助工作任务,积极开展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儿和患儿的筛查、诊断、治疗工作,及时处置大营街镇赤马村60人误食草乌中毒事件。在疾病控制和妇幼卫生工作方面,启动了新一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抓好以控制鼠疫、霍乱、艾滋病、结核病、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肠道传染病等为重点预防工作,全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08.3/10万。儿童四苗常规基础免疫调查接种率达100%,相应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认真做好妇幼卫生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保健水平。以控制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为重点,认真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强化筛查监测和管理力度。2008年,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46.57/10万(控制在50/十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9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85‰,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继续巩固在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