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富源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3-17 曲靖市富源县统计局

金融运行平稳。2007年末全县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为561381万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储蓄存款274009万元,增长25.3%,企业存款151184万元,增长32.2%。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423759万元,同比增长10.9%。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11967万元,增长175.7%;商业贷款15742万元,增长22.8%;农业贷款92200万元,增长244.1%。

2007年银行业现金收入达165.81亿元,比上年增长9.5%。支出达182.44亿元,比上年增长8.2%。货币净投放16.63亿元,比上年下降2.7%。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投入与应用推广力度加大。县级财政科技投入63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科技三项费用598万元,增长1.2倍。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59项,其中县级项目56项。2007年,又有1项科技项目暨“云南富源光皮桦研究与示范”获得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技术创新与应用对提升经济持续增长作用日益显现。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和提高“普九”水平,高中教育“瓶颈”明显缓解,职业教育发展良好。全县有幼儿园59所,比上年增加25所,在园幼儿数16805人,比上年增长2.7%;小学242所,小学教学点365个,小学在校学生数104279人,比上年增长1.0%;普通中学22所,有初中在校学生45176人,比年增长6.5%;高中在校学生13386人,比上年增长24.9%;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其中职业高中学校1所,在校学生3086人,比上年增长37.1%。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学龄儿童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42%和101.78%;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和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61%和102.36%;高中毛入学率为60.8%,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

教育投入明显加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7年全县财政教育支出为29499万元,比上年增长72.2%。新建中小学生活用房40985平方米,启动投资2.1亿元的职业技术学校和富村富胜、后所二中两所中学建设,县直五所中学改扩建、刘家湾中学新建及胜境中学续建进展顺利。救助贫困学生3.65万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发展农村文化户453户,水族舞《吞口》获得江西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展演优秀奖。图书馆建筑面积2919平方米,总藏书量10.82万册,比上年增长5.0%。有县级文化馆1个,乡(镇)级文化站1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县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92.99%。到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3.4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医疗救治、食品药品执法监督等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5330万元,比上年增长80.2%。到年末有卫生机构24个,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医院8所;拥有农村卫生院11所。实有床位1150张,比上年增长16.5%,按年末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5张,比上年提高0.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0人,比上年增长4.8%,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56人,增长2.3%。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镇建设继续发展,县城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以重点推进县城和集镇作为城镇化进程突破口,城镇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2007年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6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5%。县城建成区面积9.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7.3%;县城区域建成绿化覆盖面积达135公顷,比上年增长3.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3.5%;县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城市出租汽车246辆,比上年增加20辆。到年末,城镇化率达到20.3%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重视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和生活饮用源地的管理。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快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5.4%;工业废气处理率为87.0%。2007年全县环境保护系统人员有68人,环境监测站1个。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00公顷。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7年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达753799人,比上年增长2.19%,其中,非农业人口达58962人,增长4.62%。总人口中,男性392579人,增长2.16%;女性361220人,增长2.23%;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为108.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数达62847人,占总人口的8.3%,比上年增长4.18%。全县常住人口达70.38人,比上年增长0.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8‰。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随着农业经济特别是以大河乌猪、魔芋产业为主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惠农政策领域不断扩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促进了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1041元和797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2.27%;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685元和170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和12.2%,农民收入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4.0个百分点,按户籍年末人口计算的居民人均储蓄为2965元,比上年增加364元,增长10.0%。

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县纳入统计的单位从业人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企业、限额以上商业企业、星级洒店、城镇集体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30487人,其中国有单位19627人;城镇集体单位548人;其他单位10312人。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7962元,其中,国有单位20031元,比上年增长19.2%;城镇集体单位17517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他单位14052元,比上年增长9.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共投入8988万元资金惠及211个村,累计投入资金28847万元,开展了444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善。全年还投入资金2320万元启动19个行政村“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

就业与再就业工程扎实推进。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019个,1923名失业人员获得再就业,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至少1人就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社会保障工作稳定增长。年末全县企业在岗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5537人,比上年增长45.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4959人,比上年增长11.4%。全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0869人,比上年增长1.8%。全县累计有42813户(次)共87499人(次)享受城市低保,当年共发放低保金790.5万元,比上年增长42.3%,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58.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患者报销医疗费1794.2万元。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2.19万农村群众发放低保金784.6万元,当年有4.9万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