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六枝特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

2010-03-17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统计局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年末全区有各类学校328所(含63个教学点),在校学生126794人,专任教师468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

2006年年末全区有文化服务中心19个,图书馆1个。有线电视用户达28000余户,城区有电视台5座、广播电台2座,乡镇村村通广播电视站53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18%,比上年增0.4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49%,比上年0.69%。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2400卷。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2006年我区运动员在全市和县级体育比赛中获奖,其中2个项目获得第三名。

2006年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88张。卫生技术人员767人,其中执业医师272人,执业助理医师86人,注册护士217人。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29人;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6人;乡镇卫生院19个,床位313张,卫生技术人员319人。

九、人口、劳动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2.46‰(省抽查认定数),死亡率为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6‰,政策生育率95.31%,政策外多孩率0.27%,应妇检12.21万人,已检12.12万人,占应检人数的99.25%。年末常住总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64.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8万人。

2006年年末全区有1102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下降34.21%,全区登记失业人数8478人,比上年末上升10.8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5%以内,比上年末增加0.11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2.99元,净增113.99元,增长6.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12元,净增321元,增长6.1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4.2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2006年年末全区农村贫困人口为3.5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6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69-924元的标准,2006年年末全区农村低收入人口为6.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8万人。

2006年年末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366人,比上年末增加79人。其中参保的离退休人员2158人。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024人,增加2800人。全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8225人,增加132人。2006年全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5640人,新增5598人,其中农民工3339人。

2006年年末全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2097人,实现了基本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全年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全部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了社会保险费;年末全区共有1699人次领取失业保险金,较上年减少103人次,同比下降5.72%。全年共有16724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919人,同比增长5.81%。

2006年年末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60张,收养人数54人;有农村敬老院10个,床位178张,收养人数117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286人。

十、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33公顷,比上年减少0.13%。当年净减少耕地33公顷。

全年水资源总量14.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260立方米。全年降水量1276.1毫米,下降8.9%。年末全区10座水库蓄水总量1874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694万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7608.6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0.2%。其中,生活用水684万立方米,农业用水6924.6万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95.3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8.11%。全区人均用水量为10.53立方米。

2006年年末拥有天然林面积为37360公顷,蓄积量为118.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7.87%。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32.4万元,比上年增长31.42%。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8795公顷,增长33.1%。其中,绝收197公顷,下降75.34%。全年发生火灾事故17起,火灾伤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16.76万元,其中:森林火灾5起,因森林火灾造成受害森林面积6.67公顷,上升25.85%,无火灾伤亡人员,直接经济损失12万元。全年共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2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万元。

全年各类安全事故死亡33人,在市控制39人以内。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4起,造成9人死亡、6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5.51万元。

注:

1.本公报中统计数据为经市统计局初步认定的快报数,部门数据系部门提供。

2、本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