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乌当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8年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全面做好“两基”迎“国检”工作,完成了2008—2009年度文化户口册的滚动和评估验收表的填报汇总,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扫盲程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严格执行“三包两保”制度,使辍学率控制在指标范围内;投入资金675万元添置中、小学教学仪器及音体美器材,使中、小学教学仪器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2.08%、83.33%,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年共为62854人次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免费金额达355.18万元;积极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全区公办学校共接收5259名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改扩建1所标准化中(小)学校,巩固80所中(小)学校“三小工程”建设。 表11:2008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组织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建区五十周年大型文艺活动和一系列群众性的全民健身活动;新增农村广播站50个;充实完善了37个农家书屋;建成标准化灯光篮球场一个、村级篮球场六个、乡镇健身活动室一个、村级建设活动室六个;共放映农村电影1408场;完成了《乌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一书的编写、出版工作,开展了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市场得到了有效监管。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18 个,文化馆 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量2.96万册,文化站 10个,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42248,比上年减少 7752户。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 100%。 表12:2008年乌当区文化广播事业发展情况 全区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23 个,疾病控制中心 1 个,妇幼保健院 1 个,卫生监督所 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 791张。卫生技术人员875人,其中,中医师 38人,西医师659人,村级卫生院 170个,村级卫生员160人,农村接生员168 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病床2.9人和2.7张。 表13:2008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十、资源与环境保护 2008年,全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大,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扎实抓好市长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落实。全面完成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环保检查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控制。 全面深化以治理“五脏五乱”为重点的“整脏治乱”工作。拆除违法建筑5万余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8620平方米,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度进一步提高,创建节水型城区工作全面启动,省级卫生县城市复查获全市第一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全区总户数90867户,总人口297343人。其中,男性人口150676人,女性人口146667人,农业人口195725人,非农业人口101618人。人口出生率为9.43‰;死亡率为5.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6‰。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86元,增长11.6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5元,增长18.02%。“住有所居”方面, 2008年,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2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平方米。区级自筹583万元,新建的廉租房二期己全面建成,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9.6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59户。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074人、扩面3336人,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年共发放市属集体企业未参保人员退休生活费127.62万元;区属集体企业未参保人员退休生活费43.29万元;五保户供养金28.24万元;新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1家,新增床位60余张,床位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2008年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527人、扩面1216人、工份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448人、扩面2993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3.72%。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年末全区单位在岗职工17876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24698元,比上年增长30.36%。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 1044人, 比上年减少1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5 %,比上年下降 0.63个百分点。 2008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但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城乡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影响,受金华、朱昌托管和永乐整体划转的影响,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受土地供应制约较大;城乡统筹发展压力大,城乡二元结构还依然突出;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软环境综合治理仍需要常抓不懈,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在发展中创新、探索和完善。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均生产总值使用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常住半年人口数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