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乌当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7 贵阳市乌当区统计局

2008年,是全区发展进程中历经考验、成绩显著的一年。年初遭受特大凝冻灾害, 9月份以来,又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给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面对这些严峻形势,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减”,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抢抓机遇,排难而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条工作主线,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区的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 综合

2008年,全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局面,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全面顺利完成。初步核算,全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77913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4454万元,同比增长9.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8205万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6473万元,同比增长15.2%。三次产业比重为10.8∶52.4∶36.8,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5%,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3.6%,拉动GDP增长1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33.7%,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建筑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28.4%,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因而,工业成为今年拉动GDP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31.9%,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全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5936元,增长23.2%。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5548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6%。

二、农业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以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市委六号文件精神统揽农业工作全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生态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以“蔬、果、畜、花、药、茶”六大特色产业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恢复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06609万元,比上年增长9.82%。其中,农业产值74577 万元,增长5.69%;林业产值1533万元,增长72.6%;牧业产值 27480万元,增长 18.98 %;渔业产值 1339万元,增长7.3%。一是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东风花卉基地为主阵地的花卉产业进一步向水田、百宜拓展,全年共新建花卉大棚11.61万平方米,新栽花卉种苗256.8万株;以北部乡镇为重点的药材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完成亳菊、白术、芍药、金花石蒜、食用药膳等中药材基地种植任务2575亩;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的蔬菜基地建设进度加快,完成次早熟和延晚熟破季菜、冷凉菜、加工菜、香细菜及大路蔬菜等播种面积14万亩次,实现蔬菜总产量24.78万吨,并完成了10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工作;以优质水果基地建设为核心的水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新增无公害果园面积7633亩,全年水果产量4.0343万吨,优果率达75%,商品率90%以上;以新场万亩茶场为主要基地的茶叶产业初步形成,完成新建茶园500亩。以省级首批现代农业示范点--羊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点建设为示范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取得可喜成效。二是畜牧养殖继续巩固和发展。加强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养殖规模,抓好畜禽品种引进改良,全年新建养殖小区40个,其中:“三元”猪养殖小区9个,肉鸡养殖小区13个,蛋鸡小区6个,肉兔小区9个,水产养殖小区3个,全年完成肉类总产1.3047万吨,禽蛋产量0.1775万吨,牛奶产量1.0227万吨,水产品产量0.1152万吨。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投入2100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59户和600户省级试点任务。强化沼畜配套,加快了农村能源沼气建设步伐。在巩固提高现有沼气池基础上,完成沼气池“四改一气”配套建设任务1300套;解决2万人饮水安全,除险加固水库2座,配套田间渠道73公里,完成“一建三改”农村沼气4970户,改造低丘岗地2万亩,建设高产基本农田9000亩,搬迁地质灾害点农户350户。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381公顷,比上年减少184公顷;油菜籽种植面积 2307公顷,与上年相比增加 20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445公顷,与上年持平。全年粮食产量 57682吨,比上年增加1153吨;油菜籽产量3214吨,下降14.2%;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见表1)。

表1: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吨、头、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围绕“高新区、生态区、经济强区”建设目标,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不断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攻坚克难,继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制药、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及饲料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宽市场,提升总量,增强后劲。2008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0.5亿元,增长15.9%。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仍是区域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全年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8.2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29%,其中金阳园区完成13.7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03%,新天园区完成44.5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26%。二是五大支柱产业持续增长。其中:食品及饲料加工业完成产值10.25亿元,增长36.48%,通信设备及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完成产值13.76亿元,增长35.14%,医药制造业完成值16亿元,增长13.89%,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3.72亿元,增长15.49%,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7.43 亿元,增长18.69%。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完成72.02亿元,增长17.86%,产销率达91.37%,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四是工业技改项目有序推进。贵阳健兴药业有限公司醒脾养儿颗粒生产线、贵阳时代汇通膜科技有限公司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生产线等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千叶包装、五福坊异地技改、利美康等项目建设在有序推进。五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力源液压公司数字控制轴向柱塞变量泵等一批新产品获省科技进步奖,贵州五福坊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21个产品分别荣获省、市级名牌产品称号。(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要分类情况见表2)、(2008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