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美姑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年末全县公路通车进程达105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2公里,等外级公路948公里;通公路的乡(镇)数为34个,通车率达94.4%。全年全社会完成营业性公路客运周转量997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611万吨/公里。 邮电通讯业持续平稳发展,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全年完成邮电主营业收入821万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为2770户,同比下降7.3%。其中:城市用户2202户,农村用户568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6839户,同比增长425%。 六、国内贸易 生产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的繁荣。2003年全县市场竞争激烈,消费品市场保持旺销势头。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04万元,同比增长22.4%。 分城乡看,城镇市场好于农村市场,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717万元,同比增长36.5%;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87万元,同比增长10.3%。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为1422万元,同比增长3.2%,在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15.4%;而非国有经济以其灵活、便捷的经营管理方式占领了市场,其零售额达7782万元,增长26.9%,所占比重为84.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其他业全年各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218万元,1820万元,166万元,分别增长23.1%、21%、7.8%。 七、财政、金融 积极培植税源,强化征收征管,努力增收节支,财政总收入增势良好。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559万元,同比增长47.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93万元,同比增长63.5%;完成各项税收1101万元,同比增长74.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2439万元,同比增长3.6%。金融秩序稳定,进一步完善银企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00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1693万元,同比增长11.8%;各项贷款余额达14932万元,同比增长21.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继续实施“科教兴美”战略,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四川省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教育优先”的宗旨。2003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92所,在校学生22062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普通中学1所,在校学生1185人,比上年增长22%;小学191所,在校学生20877人,比上年下降0.4%。全县专任教师总数943人,学龄儿童入学达94.5%,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初等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素质教育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深入推广科技增产措施,积极进行科普宣传,加大了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农村衫实用技术成果显著。全年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人员2500余人(次),举办科普宣传13期,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3年我县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开展了各种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我县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继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年末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1.15%和92.95%。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健全,边远山区缺少药状况得到改善,重点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全面实施“净土令”,2003年无一例“二号病”发生。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第七届全国民运动会上获得了2枚金牌、3枚铜牌和3枚银牌;在全州冬季篮球运动会上也取得了男女双又第6名的好成绩。 十、人口和社会生活 2003年我县全年出生人员2772人,人口出生率为15.41‰死亡人口1175人,死亡率为6.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8‰;全年净增人口2411人,年末总人口为181083人,其中:彝族人口176920人,占总人口的97.7%。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5998万元,同比增长4.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002元/人,5.2%,主要是受今年行政事业单位调整工资、津贴所致。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达到1220元,人平增收100元,增长8.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3394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7318万元,同比增长2.9%;定期储蓄存款余额6076万元,同比增长22.7%。 社会保障、社区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员265人,同比增长41%;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773人,同比下降9.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数达6393人,年末实有铺装道路总面积8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长度7公里,建成区园林绿城7公顷。年末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保人数1342人,全年得到社会保障救济的人数1.86万人,国家抚恤补助种类优抚对象298人。 注: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03年美姑县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