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南江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6 巴中市南江县统计局

200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发展“三大经济”为动力,带领全县人民真抓实干,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7545万元(现价),同比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453万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73万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55619万元,增长12.3%。全年消费品市场稳中求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3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年财政收入5376万元,同比增长4.1%,财政支出25859万元,同比增长21.6%。市场物价有所回落,经济运行良好,总体经济平稳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牢固,增长的质量不高,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骨干经济项目尚未形成规模,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不高;经济生活中热难点问题增多,农民增收难度大,财政收支矛盾愈加突出,资金调度困难,重点建设欠帐多,社会保险不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繁重,就业压力大。

二、“三大经济”

1、农业喜获丰收,“万字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931万元,同比增长21.9%。其中:农业产值59561万元,增长27.3%,林业产值7651万元,增长15.0%,牧业产值64055万元,增长18.3%,渔业产值1664万元,增长16.2%。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32.5万吨,同比增长48.6%,比2000年增长3.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元,比去年增加121元,增长9%,“六大万字”基地发展迅猛,“绿色南江”初具规模。全年黄羊饲养量达67万只,同比增长12.2%,黄羊出栏34万只,同比增长14.9%,银花产量1080吨,同比增长162.1%,核桃产量3520吨,同比增长4.5倍,茶叶产量500吨,同比增长22.9%,生猪饲养量117万只,出栏68万只,分别比去年增长8.7%、22.3%,翡翠米产量2.5万吨,同比增长4.4倍。

2、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全县共新发展私营企业22户,个体户2198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91亿元,同比增长18.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2%,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上交税金2700万元,同比增长22.7%,上交税金占财政收入比重达50.2%,民营经济产值达16.7亿元,同比增长18.5%,在县域经济中以民营经济主体的框架初步形成。

3、旅游经济增势强劲。县委、县府进一步明晰大旅游的思路,尽力完善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市场整顿,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成功举办了“南江光雾山红叶节”,旅游业发展迅猛,特别是“五一”、“十一”大假,带动了我县旅游市场的发展,假日经济日趋旺盛。全年共接待游客26.2万人(包括农家乐),实现旅游总收入4580万元,同比增长17.4%。

三、工业和建筑业

抓改革、强管理、调结构,创新机制,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一是工业企业民营化进程加快,全县国有集体企业除电力、水泥、自来水等企业保持部分国有资产外,其余企业国有资本全部有序退出,企业改制面达90%。2002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90价)53220万元,同比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现价)21555万元,同比增长17.1%,工业增加值6636万元,同比增长19.1%,产品销售收入22202万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利润总额401万元,同比增长79.8%,利税总额2472万元,同比增长72.1%,全县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80.2,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9.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二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突出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改造一批流通企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三是结构调整不断加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关闭小煤矿、小火电厂、小水泥厂共100家,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优势企业通过低成本扩张做强做大。在全县重点企业中,冶金集团、乐坝水泥集团、铁山公司、电力公司等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分别实现利润216.4万元、82.5万元、102.4万元、87.9万元,城乡私营企业和个体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建筑业生产快速发展。2002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303万元,比上年增长20.2%。我县建筑施工企业继续加大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行施工工程招投标责任制,招标面进一步扩大。

四、固定资产投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全县引进县外资金1.29亿元,同比增长21.7%。全社会完成投资额43639万元,同比增长16.1%。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额18201万元,同比增长22.3%,集体经济完成投资额4200万元,同比增长15.0%,城乡私人投资14738万元,同比增长13.9%。在投资总量中,基本建设投资21402万元,同比增长59.5%,更新改造投资4396万元,同比增长10.1%。在投资用途上,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业等投资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2002年完工的重大项目有:西门沟综合市场、红星大桥、红四门平桥,红星、红光、文星三个开发小区。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8157万元,比上年增长12.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县到片区道路全面硬化达标上等,部分乡村公路达到三级标美路。运输通过能力得到提高。2002年,全县通车里程达3801公里,全社会全年完成客运量204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15336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61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7846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9%、1.3%。

邮电通讯规模继续扩大,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02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分别达480万元、2021万元。年末电话机用户达25376户,新增1779户,移动电话18000户,新增5160户。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5.89部/百人增加到6.72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35部/百人。

六、金融保险

金融、保险业继续保持了平稳的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增加值62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8%。

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秩序稳定,为南江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02年,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97405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各项贷款138791万元,增长8.3%。存贷总量继续增加,贷款结构积极改善。在贷款总量中,工业贷款5856万元,比年初下降7.1%,农业贷款34328万元,比年初增长7.3%,商业贷款38986万元,比年初增长1.2%,乡企贷款6102万元,比年初增长4.1%。资金重点投放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工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收购、房地产开发以及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等方面,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