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高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贸易 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市场消费亮点较多,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经济贸易呈现兴旺景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30万元,增长15.4%。其中,县级零售额为37552万元,比去年增长16.77%;县以下的零售额为56678万元,比去年增长14.51%。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8%,私营个体经济及股份制经济零售额增势强劲,分别增长15.6%和10.0%。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大幅增长,零售额81045万元,增长15.1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185万元,增长17.05%。 出口贸易2006年进一步拓展,完成271万美元,同比增长5.45%。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191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24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3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0912万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6073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547万元,年末电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6521户,住宅电话用户34197户。市话用户5465户,农话用户28732户。移动电话用户增长迅速,达到60000户,增长50.00%。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837户,窄带接入用户62户。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50000人次,旅游收入总额2434万元。 七、金融、保险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继续上扬,达174631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4433万元,增长24.5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9153万元,增加3291万元,增长20.75%。由于2006年加大对工业的投放力度,短期贷款持续稳定增长,中长期贷款降幅较大。全年各项贷款余额75731万元,增加4603万元,增长6.4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3846万元,增加8460万元,增长15.27%;中长期贷款余额9937万元,减少4000万元,下降71.30%。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03486万元,现金支出415847万元,货币净投放12361万元,同比多投放7258万元,增长143.23%…… 八、教育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学年初,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193所,在校学生67523人,教职工3167人,其中专任教师2935人。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全县小学158所,招生6479人,在校小学生4055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小学辍学率0.06%(辍学人员指退学、休学的学龄儿童)。普通中学31所,招生9401人,在校学生24923人,其中初级中学在校生1902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895人。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县中等职业教育(职高、中专、中师)学校3所,招生1271人,同比增长144.89%,在校学生1757人,增长48.4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公共卫生等各项事业继续发展。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巩固,加速乡镇有线电视光纤联网,促进有线电视发展。2006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90%,转播电视节目33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0%。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3620户。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建立,农村卫生工作不断加强。2006年末,全县卫生机构25个,床位721张;卫生技术人员764人,其中,执业医师179人,执业助理医师115人,注册护士242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27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9人,注册护士8人;乡镇卫生院21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172人,注册护士87人。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体育事业支出经费19.9万元,同比增长563.33%。国家三级的裁判35人,其中二级裁判9人。 十、人口 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51.1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5.75万人,农业人口45.42万人;男性人口26.60万人,女性人口24.57万人,男女性比例108∶100。当年出生人口0.54万人,死亡人口0.31万人,人口出生率10.62‰,人口死亡率6.29‰,人口自然增长率4.33‰,比上年低0.2个千分点。全县常住人口41.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1.00%。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县在岗职工人均货币工资13994元,增长14.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93元,增长9.87%;人均消费性支出6999元,增长12.00%,其中,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于钢性工资增长,经营性收入增多。物价增幅平缓,恩格尔系数(全年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到38.8%,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服务性支出1812元,比上年增加86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67平方米。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03元,比上年增收309元,增长9.9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收59元,家庭经营性收入增收168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98元,比上年增长3.3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0.10%,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 2006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1847万元,同比增长19.09%。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45073万元,同比增长20.13%;定期储蓄存款余额86774万元,同比增长18.56%。 全县年末社会从业人员32.1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9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7271人,比上年末增加1069人,增长6.60%。其中,国有单位增加44人,集体单位减少25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7.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9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5%……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县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2386户,4928人,共下拨城市“低保”资金434万元。全年为3427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625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全县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9957人,征缴养老保险费40264万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10710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75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516人,征缴医疗保险基金907万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6288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232人 注:1、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公报中2005年少数数据根据市统计局核定后作了相应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