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长宁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6 宜宾市长宁县统计局

建筑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县年末实有三级以上建筑企业11个,与上年持平。从业人员5565人,增长1.51%。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669万元,增长29.12%。实现利税额3481万元,增长37.4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4.37万平方米,增长25.5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5.26万平米,增长31.20%。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同比增长36.0%。“十五”期间,全县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3倍,年均递增17.66%。建筑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0倍,年均递增26.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我县在旅游开发、工业技改等领域的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累计完成投资额111244万元,增长47.9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2014万元,增长100.4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7610万元,增长33.4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787万元,增长8.08%;其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835万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固定资产投资率达46.23%,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投资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江湖旅游开发、富源公司及四丰盐化技改投资、道路建设、农村文明新村建设等投入顺利推进。“十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累计增长5倍,年均递增43.16%。

五、国内贸易

2005年消费在住房、餐饮、通讯、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社会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46亿元,增长15.94%。其中:县以上消费7.17亿元,增长15.74%;县以下消费5.29亿元,增长16.01%。

从消费行业上看:批发零售贸易完成零售额9.98亿元,增长14.50%;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48亿元,增长18.20%。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经济平稳发展,实现零售额1.24亿元,增长3.70%;集体经济稳中攀升,实现零售额0.50亿元,增长10.40%;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势强劲,实现零售额9.21亿元,增长18.23%;其它经济实现零售额1.51亿元,增长12.90%。“十五”期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1倍,年均递增16.1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5年全县省、市、县干道以上公路通车里程346公里,其中,县以上干道230公里,乡道116公里。通公路行政村266个,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县村道和机耕道通车总里程138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275万吨,货运周转量13750万吨/公里,同比均增长16.50%。完成客运量972万人次,同比增长15.0%,客运周转量2916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4.6%。年末全县实有营运性车辆735辆,其中载客汽车160辆,载货汽车230辆,农用汽车345辆。

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收入6996万元,增长22.09%。其中:电信服务业收入2864万元,同比增长11.88%;移动业务收入完成2600万元,增长35.0%;联通业务收入840万元,增长23.50%;邮政业务收入692万元,增长19.31。年末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47266户(含小灵通)。其中:城市30550户,农村16716户。移动电话用户55784户(其中移动公司42384户,联通公司13400户)。全县每千人拥有固定电话数量由2004年88部上升至2005年的109户,净增21部。每千人拥有移动电话数量由2004年的97部上升至2005年的129部,净增32部。年末全县全部实现村村通电话工程。

旅游事业全面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攀升。全年累计接待旅客81.6万人次,增长8.8%。其中:国际旅游者920人次,港澳台旅游者413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189万元,增长34.0%。年末全县实有旅游宾馆、饭店50个,其中星级宾馆饭店8个。宾馆饭店床位数11000床,其中,星级宾馆2000床。旅游人次日人均消费水平由2004年的400元上升至2005年的492元,增加92元,增长23.0%。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基本稳定,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180万元,同口径增长19.11%,其中,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4678万元,同口径增长13.52%。预算内财政支出26591万元,同比增长2.18%。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54亿元,增长16.0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03亿元,增长19.5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67亿元,同比下降6.54%。其中:短期贷款59771万元,下降0.63%;中长期贷款26905万元,下降17.45%。全年金融机构现金业务收入42.07亿元,现金业务支出46.38亿元,累计货币净投放4.31亿元,增长93.69%。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全年保费总收入3086万元,增长19.89%。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保费金额800万元,增长25.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基础教育稳定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提高。2005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01所,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高中4所与上年持平,初中21所与上年持平,小学171所,比上年减少5所。学校在校生人数61333人,比上年下降2.08%。其中:高中在校生人数5202人,增长50.9%;初中在校生人数18130人,下降0.6%;小学在校生人数38001人,下降7.10%。全县毕业生人数13094人,增长7.70%。其中:高中1168人,初中5242人,小学6684人。全县招生人数13105人。其中:高中1542人,初中6417人、小学5146人。小学、初中、高中的入学率分别达到99.98%、96.0%和55.8%。年末全县专职教师总数2434人,比上年下降11.2%。其中:高中教师280人,初中教师757人,小学教师1400人,全年教育经费累计支出5916万元,增长9.35%。

科技兴县战略继续实施,以创新为主题的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三农”取得实效,以“粮食丰产”和“星火富民”两大工程统揽农村科技工作,全县共推广和实施优良农业品种达数万亩,推广和选育畜牧新品种达20个。落实科技帮扶户达1200户,新型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均取得重大进展。继续开通实施免费农业科技110热线电话,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村专业户、特色户、贫困户提供更广泛、更实在的科技服务。

九、文化、卫生、体育、档案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县文化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充分发挥了文体中心功能,坚持送文化下乡,极大活跃了基层文化活动。广场周末文艺晚会巩固和提升了省级先进文化县成果。年末全县拥有文化艺术表演团2个,文化图书馆3个,博物馆2个。以老年秧歌队为代表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蓬勃发展。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电视综合覆盖率稳步提高,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有序推进,年末全县共有有线和无线广播电视台20个。转播和自办电视节目32套,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9130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