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长宁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00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2005年是“十五”期末年,一年来,县委、县府组织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围绕“生态长宁、魅力长宁、和谐长宁”目标定位,搞好“五个统筹”,推进“三个转变”,落实“五个坚持”,沉着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风正心齐、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为“十一五”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市统计局审定,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6亿元,增长13.1%。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54亿元,增长7.5%;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70亿元,增长21.5%;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82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7.63%、58.15%、24.2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31、7.62和3.17个百分点。从需求角度上看,投资、需求、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增长。其中:总投资增长13.84%,最终消费增长12.60%,净出口增长13.43%。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7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21和7.84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长12.3亿元,年均增长13.0%。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33.2:33.5:33.3演进至2005年的31.3:36.2:32.5,一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排序继续保持2:3:1格局。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1.01亿元,增长17.9%,其增速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12.3%;二产业增加值5.12亿元,增长21.7%;三产业增加值3.25亿元,增长16.4%。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43%,上升至2005年的45.8%,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9.51%,比上年提高9.2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7.80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上涨3.0%,粮食价格价格上涨1.8%禽肉价格上涨3.5%,水产品价格上涨7.0%,居住上涨10.1%,烟酒及用品上涨0.5%,衣着类下跌1.5%,家庭设备用品价格下跌0.8%,医疗保健用品价格下跌0.6%,交通通迅价格下跌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1.5%。 纵观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总体运行是好的,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矛盾,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县域经济基础脆弱,发展压力较大;二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三是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性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四是资金和煤、电、油、运等紧张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企业效能的发挥;五是社会保障体制仍不完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六是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村消费不足。这些矛盾和问题如不加以认真的对待和解决,必将对我县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农 业 2005年全县农业经受了疫情和自然灾害双重考验后,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2.83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06%。其具体表现为:一是种植结构日趋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0公顷,增长1.9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347公顷,比上年增加682公顷,增长25.59%;蔬菜种植面积4749公顷,增长1.84%;糖料种植面积460公顷,增长5.50%。同时订单农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推广和扩大,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二是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其中:粮食总产量实现21.42万吨,比上年增加3100吨,增长1.48%;油菜籽产量3418吨,增长0.44%;蔬菜产量13.04万吨,增长6.89%;水果产量3.87万吨,增长8.10%;茶叶产量1342吨,增长5.01%;糖料产量1.15万吨,增长1.77%。三是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出栏肉猪51.54万头,增长8.80%;小家禽出栏1017万只,增长6.49%;牛、羊、兔出栏分别增长51.0%、28.3%、8.50%;肉类总产量5.60万吨,增长9.0%(其中,猪肉产量3.87万吨,禽肉产量1.50万吨,分别增长8.80%和6.50%);禽蛋产量4445吨,增长18.70%;蚕茧产量629吨,增长18.70%。按可比价计算,畜牧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47.0%上升至2005年的47.4%,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基本起到了支撑农业半壁河山之作用。四是水产品养殖规模继续扩大,水产品产量6821吨,增长11.0%。五是生态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完成造林面积667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67公顷,同比增长1倍,2005年末,经上级有关单位核定的全县森林复盖率达到38.29%。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保护区面积4400公顷,其中:中心景区面积1900公顷。六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基本农田累计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0092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2.72万千瓦时,农业机械作业面积5.97万公顷,农村用电总量6093万度。2005年全县全部免除农业税及附加。“十五”时期,全县农、林、牧、渔产值年均增长7.53%,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9%,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9.54%,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9%。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县工业生产努力克服资金和煤、电、油、运等多种因素瓶颈制约的影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工业化战略,合理组织和安排有效生产,确保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完成68475万元,增长18.90%,工业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7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0936万元,增长24.3%轻重工业同步发展。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不同程度地增长。列入全县考核的11种主要工业产品全面增长。其中:原煤增长34.0%;机制纸增长7.1%;水泥增长51.6%;日用玻璃制品增长20.3%;白酒增长53.9%;农用化肥增长16.3%;电站水轮机增长46.0%;发电量增长3.9%;自来水生产增长10.2%;鲜冻畜肉增长9.0%;硫酸增长2.7%。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利润再创历史新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10亿元,增长38.02%。实现利税1.47亿元,增长32.46%,其中,利润8876万元,增长46.72%,税金及附加5869万元,增长15.48%。全县列入工考的24户企业继续保持零亏损。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58.19%,比上年上升23.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4.60%,比上年上升1.1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39%,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57次,比上年加快0.19次。成本费用利用率8.11%比上年上升0.2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6883元,增长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