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沐川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6 乐山市沐川县统计局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530万元,增长23.5%;全年订销报刊180万份,比上年减少13.5%;邮政储蓄存款余额1.46亿元,增长22.6%。农村通讯需求不断增加,乡村固定电话用户不断增加,196个行政村全部通电话。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迅速扩展,宽带上网大量进入普通家庭。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财政总收入为3.62亿元,增长40.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59亿元,增长15.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9亿元,增长37.8%。

金融秩序稳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7亿元,增长3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9%,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3亿元,增长14.1%;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0亿元,增长23.0%。贷款余额8.62亿元,增长38.1%,其中农业贷款3.01亿元,增长3.4%。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保费收入1571万元,增长32.7%,其中:财产险收入1075万元,增长78.6%;寿险收入496万元,减少14.8%。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投资670万元建成20所初中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新建校舍4546平方米。落实1483万元资金实施教育资助行动,免除31136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国家课程教课书费;为4518名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1600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贫困家庭资助专项资金,资助1142名普高、中职和新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

全县普通小学校及教学点131个,招收新生252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5%,在校学生19812人。初级中学招收新生3644人,中学入学率达到95.1%,在校学生995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135人。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全年高中阶段招收新生707人,在校学生2006人。职业中学招收新生600人,在校学生861人。全县参加高考的学生548人,录取410人,录取率达到74.8%。全年自考人数达到1723人次,有25人通过自考取得大学专科、本科文凭。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大力实施科技富民行动,推广优良品种、竹蟓防治等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1期,培训农民3812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5500余份;结合实施省科技富民行动计划项目,举办慈竹竹蟓防治现场会10期,培训项目技术骨干及项目操作者32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工作成效显著。继续启动“欢乐周末”文化广场活动。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年开展大中型文体活动12次,开展“心系基层、情牵百姓”文化惠民“三下乡”活动10次。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农村电影1260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倾力打造草龙文化品牌,传统文化彰显特色,文艺创作取得新进展。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管理,开展“扫黄”、“打非”和网吧整治工作,净化了全县文化市场。

体育工作正常开展。全年向省市输送体育人才10多人。体育中心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综合健身馆完成主体工程,体育设施日臻完善。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5%,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22.5%,有53个行政村接通了有线电视,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万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84.5%。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2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县人民医搬迁工作进展顺利,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群众“无钱看病,因病致贫”的问题有效缓解。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农村卫生院19个。卫生技术人员393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80张。积极营造“沐川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年末共建成县级卫生单位138个,市级卫生单位31个,省级卫生单位11个。省级卫生村(组)2个,县级卫生村(组)11个。

十、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320万元,大力治理工业污染源,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100万吨,比上年增加300万吨,增长37.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100万吨,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气排放量229801万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75319万标立方米,下降24.7%。工业烟尘排放量913吨,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上升到89.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690吨,比上年增加190吨,增长12.7%。

十一、人  口

2007年全县出生人口2390人,人口出生率9.06‰,死亡人口1413人,人口死亡率5.36‰,人口自然增长率3.71‰。2007年末总户数74318户,总人口2578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802人,农业人口223082人;男性人口140161人,女性人口117723人,性别比为119.1。全县计划生育率92.9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100万元,比上年增长3.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566元,比上年增加1478元,增长10.5%。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684万元,人均年工资17244元,增长20.8%;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74万元,人均年工资18653元,增长63.9%;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142万元,人均年工资13409元,下降6.2%。

农民人均纯收入3246元,比上年增加355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9元,增长15.8%;人均消费支出6080元,增长25.9%。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面进一步扩大,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显著。2007年末全县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8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245张。全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54人,减少12.6%;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775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680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达10221人,增长12.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002人,增长14.2%。全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8513人,增长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