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隆昌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6 内江市隆昌县统计局

隆昌县统计局

(2008年2月28日)

2007年,是隆昌主动融入川渝经济合作的关键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快速崛起、富民强市”战略目标和县委、县政府“一三五”工作思路,团结奋斗,负重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妥善处置了春季持续干旱、“709”特大洪灾等自然灾害,克服了物价过快上涨、能源紧张等诸多困难,全县国民经济继续呈现出持续、平稳和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定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主动融入川渝经济合作,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积极构筑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和谐隆昌、平安隆昌、魅力隆昌。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人均GDP达到9266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74亿元,增长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72亿元,增长2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63亿元,增长1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19:49.59:31.22调整为19.9:51.1:29.0,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了“二三一”的经济结构模式。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继续做大机械汽配、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带头作用的民营骨干企业。2007年,全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6.38亿元,同比增长18.1%,比GDP增速高3.2个百分点,经济规模超过国民经济的一半,占全县GDP的56.8%,对GDP的贡献率为6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6亿元,增长13.2%,第二产业增加值19.94亿元,增长23.0%,第三产业增加值10.69亿元,增长12.2%。

新增就业人数增加。多渠道安置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5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4625人。就业型企业新吸纳安置1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1%以内;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253人,帮扶“4050”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397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物价上涨过快;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支柱产业的有力支撑;实施的大项目还不多;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节能降耗难度较大。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春季持续旱灾和“709”特大洪涝灾害,奋起抗灾自救,实现了“一保四补”的目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88亿元,增长4.0%,实现增加值12.74亿元,增长2.7%。农、林、牧、渔业结构由2006年的38.54:1.04:55.14:5.28调整为2007年的40.63:1.15:52.14:6.08;种养业结构由46.1:53.9调整为41.11:58.89;粮经结构由59.51:40.49变为59.01:40.99。主要农产品产量列示如下:

名称 2007年度 比2006年±%

粮食(万吨) 22.64  -6.93

#小麦(万吨) 2.51  2.78

稻谷(万吨) 13.74  -11.1

薯类(万吨) 3.15  6.43

玉米(万吨) 2.41  -1.62

豆类(万吨) 0.80  36.15

油料(吨) 8270  -12.22

#油菜籽(吨) 7016  -15.16

蔬菜(万吨) 16.22  4.34

水果(万吨) 1.92  2.0

林业工作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以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公益林建设为重点,以发展麻竹、柠檬、桑树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林业。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4500亩,其中人工植苗造林1500亩;封山育林 3000亩。全县义务植树45万株,新育苗150亩,培育各类苗木200万株。古宇湖绿化补植补造300亩,补栽树木1万株。实现林业产值1890万元,同比增长6.5%。

畜牧工作围绕打造“全国水禽基地”和“畜牧业一年一变化,三年大提高”工作目标,着力抓好“一村一品”畜牧养殖专业村和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进生猪和水禽产业化发展,有效阻击了猪链球菌病、口蹄疫和禽流感及以狂犬病等动物重大疫情,确保了全县清净无疫。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9.27亿元,增长8.6%。主要畜牧产品列示如下:

名称 2007年度 比2006年±%

肉类(吨) 77905  8.9

#猪肉(吨) 56092  8.5

牛肉 (吨) 684  4.0

羊肉(吨) 754  8.5

禽蛋(吨) 8807  8.7

蚕茧(吨) 430  0.2

出栏生猪(万头) 75.29  8.5

年末生猪存栏(万头) 53.88  0.4

年末大牲畜存栏(万头) 1.24  1.6

年末羊存栏(头) 58010  8.4

水产品产量(吨) 14450  9.7

小家禽畜出栏(万只) 1379.65  9.8

#水禽(万只) 977.8  12.5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狠抓灾后重建工作。加大了对古宇庙水库除险加固、柏林寺水库除险加固、沱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黄土桥水库中型灌区渠系配套、界市镇集雨节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的投入。全县有各类水利工程4666处,其中:水库39座(中型2座,小(一)型8座,小(二)型29座),山平塘4139口,石河堰297道,江河提灌站191座,各类水利工程总库容13681万m3,可利用库容9353万m3,水利工程总设计灌面48.12万亩,实际灌面23.48万亩,近年来新建的5.15万亩砖砌化稻田,新增蓄水1000万m3。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有效地改善了排灌条件,提高了抗灾能力。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坚定不移的实施“工贸强县”战略,结合打造“西部汽配基地”这一契机,着力培育汽配、食品、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启动了“川渝经济合作隆昌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工业技改投入,推进资源整合,工业经济呈现速效并进的良好运行态势。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8.70亿元,增长25.2%,占GDP的4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9%,拉动GDP增长10.5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007年的104户,资产合计达到161154万元,企业从业人员20091人。全年实现总产值78.03亿元,增长41.3%,实现增加值26.95亿元,增长35.8%。规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0%,拉动GDP增长9.1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列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