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隆昌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6 内江市隆昌县统计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狠抓“五个一”工程建设,文艺创作再上新台阶。全年组织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100余件,上送国家、省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300余幅,展出省级29幅,市级67幅,其中获国际奖项3幅,省市级34幅;组织创作发表(含表演)的歌曲、舞蹈、曲艺等文艺作品40余件;创作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小品等150余件,出版《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战洪图》,摄影画册2本;,放映爱教片1265场,受教育学生18万余人次;图书馆接待读者58650人次,书刊流通96580册次59000人次。全县有影剧院1个,文化馆(站)19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65514册。

广播电视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推出了《生活驿站》、《百姓故事》、《法制前沿》、《我的舞台》、《人物访谈》、《流行金曲》等电视栏目。《鹅江话题》被评为省十佳电视栏目。《抗洪形象片》,获第五届“宣传内江好新闻奖”。全县有广播电视台1座,乡镇广播电视站18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全县已形成光缆主干线986公里,光纤同軸电缆3726杆公里,新发展光纤用户5497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0万户大关。

卫生工作狠抓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监督、检查和落实等工作。深化农村卫生改革,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妇幼保健工作,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市场次序。开展“健康快车”手术248人,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7.82%。全县有医院、卫生院31个,床位1456张,卫生技术人员1192人,其中医生528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卫生防疫人员135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47个,村卫生站361个,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7‰,婴儿死亡率8.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91081人,参保率达94.97%。

认真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巩固全国体育先进县成果。成功的承办了“2007年‘滴潭杯’全国青年女子篮球联赛”、“2007年步步高外语通杯全国女子排球大奖赛”、“四川明星足球队来我县赈灾义赛义演活动”。2007年度,隆昌县参加全国体育比赛获金牌1枚,铜牌1枚;参加省级比赛获金牌28枚,银牌44枚,铜牌38枚;参加市级比赛获金牌47枚+2枚(其中:4人×100米接力,10人×50米接力),银牌25枚,铜牌30枚。

十、市政建设 旅游与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围绕打造“新兴经典文化旅游城市”,以锦林新苑为代表的开发建设为城区增添了新的风景。全县建成区面积12.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37.0%,城镇绿化率为35.8%(建城区绿地率12.87%)。新建城市道路面积2.07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6.27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6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4平方米;重点工程污水处理厂已累计完成投资4500万元,城区段已全线贯通;新铺设受压供气管网4.1公里,完成供气量890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97.5%;天然气一户一表新户1780户;安装Dg100米以上供水主管3400米,供水量550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99.78%。城区一批重点高档住宅小区锦林新苑、元亨新村、龙锦家园、南景源、西怡园三期等工程相继竣工。

旅游产业成为我县一个新兴的产业。以“活古镇、攻北关、联‘三古’”为重点,实现旅游发展新突破。举办了“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县第二届文化旅游暨首届四川古镇文化艺术节”,全年旅游接待160万人次,旅游收入6.0亿元。

开展了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环保工作巩固小流域污染源整治成果,重点加大沿河治污企业监管。2007年度重点以减排工作为中心,严格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全县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570吨、氨氮排放410吨、二氧化硫排放2157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67.85%,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85.0%;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工业排污口1个,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96.2%,功能区环境噪声57.7分贝,主要出境断面水水质达到Ⅲ类。狠抓重点污染源治理,全县污染源治理累计投入资金1839万元,完成污染治理企业6家;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查处违法排污企业15家,县环境监测站顺利通过三级站达标验收。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总体保持全市领先水平。2007年,全县人口出生率9.52‰,死亡率5.1‰,自然增长率4.72‰,计划生育率为86.51%,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0:108.14。开展计生“三结合”帮扶基地45个,帮扶单位29个,帮扶户5661户,其中新增户481户,联系户1794户,帮带户3386户, 落实发放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1438人,18岁以下独生子女家庭28361人。据公安部门年报统计,年末全县总户数281263户,年末户籍人口77.25万人,比上年增加0.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19万人,非农业人口17.06人。常住人口69.16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据县地方经济调查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105元,比上年增加1591元,增长21.2%,城镇恩格尔系数39.4%,城镇基尼系数0.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32元,比上年增加541元,增长16.4%,农村恩格尔系数44.64%,农村基尼系数0.2689。

城镇职工人数增加,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末,全县共有在岗职工42325人,职工工资总额55264万元,增长10.2%;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13215元,增长12.2%。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62413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31395人;全县有各种社会福利机构24个,床位1180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343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868人,农村传统救济99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