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沐川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6 乐山市沐川县统计局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财政总收入为25536万元,增长27.6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096万元,增长15.7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564万元,增长28.43%。

金融秩序稳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6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5014万元,增长18.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31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2.0%,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044万元,增长13.8%;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269万元,增长10.5%。贷款余额62376万元,增长9.9%,农业贷款29143万元,减少27.1%。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保费收入1184万元,增长27.7%,其中:财产险收入602万元,增长13.4%;寿险收入582万元,增长46.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1234”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队伍建设管理,均衡、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县享受“两免一补”学生62440人次,金额723.87万元。完成危改项目14个,建成校舍1.303万平方米。

全县普通小学校及教学点131个,招收新生29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8%,在校学生21481人。初级中学招收新生3660人,中学入学率达到98.0%,在校学生966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595人。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全年高中阶段招收新生694人,在校学生1967人。职业中学招收新生523人,在校学生910人。全县参加高考的学生562人,录取349人,录取率达到62.1%。全年自考人数达到621人次,有31人通过自考取得大学专科、本科文凭。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开展“科普惠农兴村服务站、宣传栏、技术员”的工程建设。加大科技队伍建设力度,狠抓科技人才的培养、管理和引进。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全年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94次,举办科普讲座68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10期,培训1.05万人次,发送技术资料3.3万份,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次。大力实施“金桥工程”,组织实施市级“金桥工程”项目5个,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狠抓农技协会建设,指导农技协会完善内部管理,增强发展和服务能力。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开展学术交流,使我县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工作成效显著。启动“欢乐周末”文化广场活动和“周末电影”。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年共举办节假日大中型文化活动、各项演出30多场次。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农村电影1200多场(次),观众达2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倾力打造草龙文化品牌,传统文化彰显特色,文艺创作取得新进展。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管理,开展“扫黄”、“打非”和网吧整治工作,净化了全县文化市场。

体育工作成绩斐然。我县举重队在代表乐山市参加省十运会举重等比赛中,取得了1金1铜、打破3项省纪录的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先后举办了“迎春杯”男子篮球赛、中国象棋赛,“特步杯”足球赛,“三八节”趣味运动会,“庆五一、颂五四”、“庆国庆”系列体育活动“金川杯”围棋赛、“重阳节”老年运动会等27次体育赛事,承办了“2006年乐山市老年人乒乓球赛”等,共开展群众体育活动30多次。体育中心完成第一期运动场看台主体工程建设,体育设施日臻完善。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5%,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21.42%,有53个行政村接通了有线电视,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17万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功,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78.46%。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国开发银行2500万元贷款项目前期工作,完成1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39个,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农村卫生院21个。卫生技术人员359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57张。重点疾病、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积极营造“沐川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年末共建成县级卫生单位124个,市级卫生单位31个,省级卫生单位11个。省级卫生村(组)2个,县级卫生村(组)9个。

十、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大力治理工业污染源,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800万吨,比上年增加115万吨,增长1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800万吨,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气排放量305120万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7090万标立方米,增长39.9%。工业烟尘排放量720吨,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上升到75.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500吨,比上年增加572吨,增长61.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2万吨,增长20.0%,三废物质综合利用率为30%。

十一、人  口

2006年全县出生人口2299人,人口出生率8.75‰,死亡人口1105人,人口死亡率4.20‰,人口自然增长率4.53‰。2006年末总户数74844户,总人口2567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660人,农业人口222098人;男性人口135296人,女性人口121462人,性别比为111.4。全县计划生育率92.52%。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5501万元,比上年增长3.3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088元,比上年增加1908元,增长15.7%。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333万元,人均年工资14272元,增长9.9%;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50万元,人均年工资11378元,增长40.0%;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318万元,人均年工资14302元,增长19.5%。

农民人均纯收入2891元,比上年增加222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7元,人均消费支出4831元。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面进一步扩大,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显著。2006年末全县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7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115张。全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296人,增长2.7%;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673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680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9109人,增长11.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762人,增长16.8%。全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31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