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江油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6 绵阳市江油市统计局


旅游产业强势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6.5万人次,增长52.8%,同比提高48.7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9.71亿元,增长46.7%,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设施继续完善。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8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79公里,高速公路77.2公里。客货运输继续增长,全年公路货运量510万吨,增长5.2%,货运周转量14470万吨公里,增长5.2%;公路客运量1120万人,增长6.7%,客运周转量23850万人公里,增长7.0%。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达到2.99亿元,增长15.0%。年末全市电话机用户(含小灵通)达到22.16万户,增长1.5%。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达到5.39万户,增长31.2%。农话用户达到7.32万户,增长7.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3.23万户,增长34.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稳定增收。2006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7.14亿元(新口径),增长19.7%,其中:上划两税收入3.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37亿元;全口径实现8.88亿元,增长17.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83亿元,基金收入0.28亿元,上划两税收入3.77亿元。财政支出7.71亿元,增长35.3%。

金融平稳运行,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03.96亿元,比年初增加11.99亿元,增长13.0%,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45亿元,比年初增加8.09亿元,增长11.8%。全社会各项贷款余额38.35亿元,比年初增加3.81亿元,增长11.0%,同比提高27.3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24.77亿元,比年初增加1.13亿元,增长5.6%。金融机构货币净投放2.79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207.42亿元,增长5.6%。保费收入达到15918万元。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额2688万元,上升17.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申报科技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1项;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上用于支持科技城建设的资金140万元,增长7.7%。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个。全年共申请专利11件,其中:发明5件。年末有专业技术人员10618人,增长6.4%。有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151个,增长2.7%;新增农业技术人员415人。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幼儿园78所,在园儿童15597人;小学295所,在校学生5.31万人,专任教师290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通中学40所,在校学生4.58万人,专任教师2531人。初中升学率达73.2%,高中升学率达到71.5%。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6214人。2006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本科硬上线2170人,比上年净增336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2006年,全市围绕“打造李白文化旅游精品,建成李白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努力推进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有剧场1个,公园4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3万余册。有乡镇文化站40个,广播站36个,广播覆盖率95.6%,电视覆盖率95%。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63个,床位2974张,卫生技术人员2465人,其中:医师927人,注册护士67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竞技体育和体育运动取得新的进步,体育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施行面达到100%,达标率99.5%。全年共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活动20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7.76万人,增加4434人,其中:农业人口63.43万人,非农业人口24.33万人;男性人口45.10万人,女性人口42.66人,男女性别比为105.7:100。全年出生人口5354人,死亡人口4449人,人口出生率6.10‰,死亡率5.07‰,人口自然增长率1.03‰。

城镇单位职工收入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镇单位职工人数5.0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人数4.92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16668元,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678元,分别增长6.0%和5.8%。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00元,增加540元,增长6.4%;人均消费支出6730元,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66元,增加287元,增长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37元,增长7.1%。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参加养老保险职工7.48万人;失业保险全面启动,参保人数4.8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6.7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7317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岗位6008人;再就业培训441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再就业免费职业培训2150人;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2967人。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29家,床位860张;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180张,收养人数132人。年末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达到6939户、13670人;年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2069户、3895人。

十一、城市建设、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共投资2.37亿元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24.0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6.8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6.4%。

公用事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市区有公交营运汽车104辆,运营线路网长度216公里,客运量达到2277万人次;载客汽车6414辆(其中:出租汽车196辆)。自来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万吨/日,供水总量达到2942万吨,其中生活用水量911万吨。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1.主要农产品产量

2.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