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涪城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09亿元,增长26.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64亿元,增长27.5%;邮电主营业务总收入8.19亿元,增长17.7%,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7.84亿元,增长17.7%。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1.05万户,比上年下降7.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74.41万户,比上年增长37.5%;互联网上网用户数16.23万户,比上年增长64.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9.69亿元,同比增长32.3%,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59亿元,增长27.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6.54亿元,增长15.3%。 金融机构存贷款保持合理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1.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84亿元,增长13.4%,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56.39亿元,增长12.7%;各项贷款余额194.4亿元,比上年增长9.4%。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59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25亿元,增长7.7%,人身险收入4.34亿元,增长7.4%;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2.04亿元,增长13.3%,其中,人身险赔付支出0.93亿元,增长1.1倍;财产险赔付支出1.11亿元,下降18.4%。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全区大力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04个,高新企业总产值201亿元;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3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296人;全区获各种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争取国家科技经费6305万元;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150项,申报省级科技项目100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实现了“普九”目标。2006年拥有小学学校57所,在校学生5.2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38所,在校学生6.91万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等职业学校21所,在校学生4.28万人;小学、普通中学、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分别为2605人、3774人、1179人。普通高校7所,全年共招生15056人,在校学生45286人,毕业学生总数8734人,教师2206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有区内公共图书馆1所,藏书41.4万册;表演艺术团1个;文化馆2个;博物馆、展览馆1个;剧场、影剧院2个;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100%,“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0万户,拥有数字电视用户15万户;通光纤有线电视信号的村村通率100%。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2个,其中医院25个,急救中心1个,采供血机构1个,专科防治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卫生监督机构2个,健康教育所1个,乡镇卫生院15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80%以上;年末卫生技术人员3548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042人,注册护士1558人;卫生防疫人员数216人;各类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843张;医院门诊人次220万人次;0-7岁儿童建卡率100%,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100%。婴儿死亡率3.28‰;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7.26%。 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卓有成效,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11月,亚太职业体育舞蹈锦标赛暨中国绵阳体育舞蹈公开赛在绵阳境内召开,极大地提升了绵阳城市的体育文化水准、提升了绵阳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推动全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区体育场馆213个;学校体育达标率100%;《全民健身计划》继续推广实施。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改善。涪城作为绵阳科技城的主战场,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出了贡献,继续保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宜居城市等殊荣。 据气象局监测:市区年降水量588.6毫米,年平均气温17.6度(℃),年日照时数1321.8小时;空气、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据环保局监测资料显示,市区环境监测站6个,市区日处理700吨的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已建成使用,污水处理厂一个,市区烟尘控制面积81.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面积57.2平方公里。空气质量监测天数为365天,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优良率90.41%,环境空气质量属良好。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自然保护区一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660公顷;森林面积1209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5.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统计测算,年末辖区常住人口69.06万人,比上年增加2.01万人;年末辖区户籍总人口63.94万人,比上年增加1.22万人,增长1.9%,其中农业人口20.56万人,非农业人口43.38万人,城市化率为67.8%;人口出生率为7.19‰,人口死亡率为3.25‰;人口自然增长率3.94‰。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2.83万人,女性人口31.1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00,属于合理范围;全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47万人,比上年增加0.56万人,占全辖区人口的比重为13.5%。 城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1元,比上年人均增加1058元,增长11.9%;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从业人员12.43万人,比上年增长0.6%;在岗职工劳动报酬2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17272元/人,比上年人均增加2993元,增长21.0%,居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了较好的实惠。 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6年,涪城区委、区政府围绕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强调“发展生产、富裕农民”这一核心,全区上下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对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以戈家庙、小桥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可喜成绩,带动了全区农民向富裕文明迈进。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5元,比上年人均增加327元,增长7.5%。从农民收入构成看,农民人均工资性(务工报酬等)收入1666元,比上年增收257元,增长18.3%;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2243元,人均增收41元,增长1.9%;农民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达363元,人均增收21元,增长6.1%;农民人均非生产性收入490元,人均增收8元,增长1.6%。 城乡居民消费出现新变化。据市城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041元,增长10.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843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