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涪城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6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局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服务科技城,推进城乡一体化”统揽全局,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全面实施“三大要务”,一心为人民,全力谋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城乡一体化建设,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首次上200个亿,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辖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06.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9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7.87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25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为4.3:57.2:38.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74.1%和24.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0271元。

在辖区内注册登记的民营经济企业总户数38093户,增长3.4%,其中内资企业37906户;工商注册总资金额336.7亿元,下降7.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87家,注册资金45.9亿元/;个体私营、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上缴税金5.55亿元,增长29.1%。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8.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6%,占辖区GDP的47.9%,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4.6%,其中: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5.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0%。

价格总水平略有增长。据调查,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2.5%,比上年涨2.5%,分项目看,食品上涨2.6%,衣着上涨0.4%,交通和通讯上涨1.3%,居住上涨8.3%。

二、农业

2006年,全区虽遭遇了持续高温伏旱天气,但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多种防灾减灾有效措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了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农业增加值实现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7%。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3449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

粮食产量略有下降,经济作物及畜牧业产量增长。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造林面积达603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7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公顷;全年有效灌溉面积9.37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667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3.2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5万吨,增长3.4%;农村用电量17247万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先后建起了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已达到规模企业260家,比上年增加27家。

全年辖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全部工业增加值106.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7.3%,工业对全区GDP的贡献率为7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7.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2.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9.46亿元,增长26.9%;完成新产品产值170.04亿元,增长18.1%;产销率达97.3%。

全年产品销售收入518.94亿元,增长23.2%;全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69712万元,比上年下降43.4%。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43亿元。

建筑企业单位数110个,实现利税1.61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5.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4.9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2006年,全区积极抓住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投资呈现总量不断扩大、增幅放缓的态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0.07亿元,增长18.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38亿元,增长34.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下降17.9%;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2.22亿元。

商品房竣工面积117.6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40.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0.67亿元。

全年施工项目26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59个;规模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投资完成额42.11亿元,增长22.1%;全年建成投产项目123个。

五、国内贸易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欲望进一步增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住房、通讯、汽车等消费热点连续升温,城乡居民购买力提高。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34亿元,增长13.5%,餐饮业零售额14.41亿元,增长17.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3.2%;私营个体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的零售额占零售总额的68.8%,增长速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9.3%和9.6%。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5家。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经济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出口总额75061万美元,增长74.5%;当年合同外资金额10770万美元,增长54.2%;实际使用外资4797万美元,增长21.1%。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招商引资项目增加,共引进投资项目537个,其中,当年合同引进内资项目526个,外资项目11个;协议引进内资71.38亿元,引进外资合同资金12616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69.03亿元,外资注册资本7037万美元。

2006年,在保持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素质。辖区内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89.39万人次,增长9.7%;国内旅游收入28.5亿元,增长25.3%;旅游外汇收入857.49万美元,增长25.0%。年末拥有星级宾馆12户,星级饭店客房总数2000间。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公路通车里程937公里,高等级公路(即一级以上公路)70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公里;境内铁路通车里程25公里。货物周转量44944万吨公里,增长15.1%;客运周转量262893万人公里,增长9.5%;民用航空客运量14.63万人次,增长12.7%;民用航空货邮运量2754吨,比上年下降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