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涪城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6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54亿元,增长15.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9.13亿元,增长14.7%;邮电主营业务总收入6.96亿元,增长13.4%,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6.66亿元,增长11.6%。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4.17万户,比上年增长26.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54.11万户,比上年下降14.7%;互联网上网用户数9.88万户,比上年增长11.3%。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款保持合理增长,贷款比上年下降。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0.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35亿元,增长13.4%,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38.72亿元,增长18.2%;各项贷款余额177.65亿元,比上年末下降8.1%。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13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09亿元,增长9.4%,人身险收入4.04亿元,下降3.8%;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8亿元,增长13.2%,其中,人身险赔付支出0.44亿元,下降30.2%;财产险业务赔付支出1.36亿元,增长41.7%。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全区大力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4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726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数5477人;获各种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落实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3项,争取国家科技经费2440万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2005年拥有小学学校72所,在校学生5.1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38所,在校学生6.50万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等职业学校22所,在校学生3.85万人;小学、初中、职业学校专任教师7650人;普通高校6所,全年共招生9865人,在校学生36355人,毕业学生总数7901人。教师2197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有区内公共图书馆1所,藏书40.2万册;表演艺术团1个,文化馆2个;剧场、影剧院1个。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均为100%,“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拥有数字电视用户14万户;通光纤有线电视信号的村村通率100%。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2个,其中医院25个,急救中心1个,采供血机构1个,专科防治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卫生监督机构2个,健康教育所1个,乡镇卫生院15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80%以上;年末卫生技术人员3874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553人,注册护士1441人;卫生防疫人员数222人;各类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041张;医院门诊人次238万人次;0-7岁儿童建卡率100%,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100%。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卓有成效,绵阳已获国家卫生城市。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绵阳与世界握手,世界与绵阳相融”,今年11月,世界拳击锦标赛在绵阳涪城境内召开,极大地提升了绵阳城市的体育文化水准、提升了绵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推动全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圆满完成了这次大赛的承办工作。《全民健身计划》继续推广实施,学校体育达标率100%。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改善。涪城作为绵阳科技城的主战场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取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以及绵阳2005年在全国宜居城市排名中跻身第三,西部第一作出了较大贡献。

据气象局监测:市区年降水量720.5毫米,年平均气温16.7度(℃),年日照时数941.5小时;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据环保局监测:辖区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7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980吨,生活污水处理率80.33%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67公顷;涪城古楼山鹭鸟失地自然保护区面积11660公顷;森林面积1618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24%;当年退耕还林面积67公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统计,年末辖区常住人口67.05万人,比上年增加2.15万人;年末辖区户籍总人口62.72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增长1.5%,其中农业人口20.57万人,非农业人口42.15万人,城市化率为67.2%;人口出生率为6.10‰,人口死亡率为3.61‰;人口自然增长率2.50‰,增长比例有逐年下降趋势;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2.27万人,女性人口30.4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100,属于合理范围;全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91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占全辖区人口的比重为12.61%。

城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3元,比上年增加530元,增长6.3%;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从业人员12.36万人,比上年增长4.7%;在岗职工劳动报酬1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年平均货币工资14279元/人,比上年人均增加1857元,增长14.9%,居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了较好的实惠。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居民。区委、政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把“三农”政策落到实处,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种养殖业,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水稻温病得到了控制,确保了大春生产全面丰收,猪链球菌、禽流感无一例在涪城辖区发生;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兑现退耕还林补助金,农民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惠,收入呈稳步增长态势。据区农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78元,比上年人均增加347元,增长8.6%,增长速度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2.3个百分点,其中: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2211元,比上年增长6.4%;工资性收入1409元,增加129元,增长10.1%;经营的二、三产业纯收入人均340元,增加45元,增长15.1%;农民的非生产性收入(租金、利息等)人均418元,比上年增收39元,增长10.2%。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居民消费出现新变化。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80元,增长7.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7.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如下表: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8元,增长22.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447元,恩格尔系数为45.5%;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6平方米。

年末城乡从业人员38.57万人,比上年增加1.66万人,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97万人,增长0.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59万人,增长11.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2.21万人,增长3.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24万人,登记失业率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