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绵竹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6 德阳市绵竹市统计局

绵竹市统计局2008年3月5 日

2007年,在绵竹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奋力推进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绵竹,取得了经济增长又好又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新成就。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5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0.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7.8亿元,同比增长2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同比增长9.9%;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 11.58:68.63:19.79;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86.5%、7.9%,分别拉动GDP增长1.2、18.6和1.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862元(3951美元,按2007年12月31日汇率)。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 73.7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 16.1%,占全市GDP总量的 51.8%。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 56.88%,拉动GDP增长 8.3个百分点。年末私营企业1268户,从业人员29369人,注册资金 40685万元,个体工商户10210户,从业人员15239人,注册资金8458万元。

地方才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97869万元,同比增长34.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487万元,同口径增长14%,一般预算收入60252万元,同比增长22.16%;财政支出107722万元,增长34.17%,实现国地税收入分别为104490万元、61872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4.66%、 21.15%。

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82026万元,同比增长26.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0302万元,同比增长65.3%;更新改造投资101379万元,同比增长26.82%;房地产开发投资8521万元,同比下降38.49%。

城乡居民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30966万元,同比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9314元,增长11.5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49元,同比增长 14.6 %。

招商引资和进出口业务成绩显著。全年引进内资16.2亿元,增长79%;到位外资1201万美元,增长33.3%。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 40947万美元,其中:出口创汇11303万美元,同比增长16.94%。

产业经济

【农业】2007年我市严格执行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刺激了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村社会经济得到稳步增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5125万元,增长 0.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5611万元,增长19.15%,其中,种植业产值130569万元,同比增长20.76 %;林业产值8262万元,同比增长10.68%;畜牧业产值 145640万元,同比增长 18.85 %;渔业产值 9280万元,同比增长16.74 %。种植业和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分别为42.7 %和47.66 %。

农作物播种面积 105.1万亩,比上年减少0.12 %;全年粮食产量30.15万吨,比上年增长 2.1%;粮食亩产419.7公斤,亩产量比上年增长 0.5公斤。(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一):

【工业】工业强市进程加快。2007年我市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实现 95.5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 28.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87.24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 25.20%。

全市14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27%;实现利润28.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实现利税总额 42.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3.54%,比上年提高 43.4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75 %,比上年减少0.5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82847元/人,比上年提高45016元。(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详见附表二)

【建筑业】全市有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 23个,实现建筑业产值37976万元,利润623万元,利税合计2143万元;全年建筑施工面积5.6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96万平方米。2007年全市16家房地产开发业全年完成投资总额为8521万元,比去年下降38.49%;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7.8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1242万元。

【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3.1亿元,同比增长 17.8%。个体私营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及餐饮业快速发展。全年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 29.91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 90.36 %。

【交通运输业】全市共有营业性车辆2959辆,其中:客车303辆(含出租车150辆),货车2656辆。全市现有公路1462.9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66.78公里,二级公路130.24公里,三级公路  171.74公里,四级公路 987.53公里,等外路106.61公里,好路率为85.85%。全年营业性客运量549万人,营业性旅客周转量12613万人公里;全年营业性货运量682.1万吨,营运性货运周转量19817万吨公里。

【邮电通讯业】200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113641户,比上年减少3251 户,下降2.78 %;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含移动、联通)共 20万户,比上年增加39278户,增长24.44%。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61.07部,比上年增加7.05部。全年宽带上网用户达到21990户,新增用户7735户,增长54.26 %。

【金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呈现负增长,贷款余额有所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9.94亿元,比年初下降 2%,贷款余额27.75亿元,比年初增长12.87%。

科教文卫及市政建设

教育事业全面推进。2007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校24所(初中22所,高完中2所),职业中学3所,共有小学校 79 所(其中村小50所)。普通小学在校生数26411人,毕业生数5664人,教职工人数1749 人,其中,专任教师1447人,学龄儿童总人数 35715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21328人,其中,初中 15720人,高中5608人,毕业生数7927人(其中:初中5639人,高中2288人);普通中学教职工合计数1573人,其中,专任教师1288人;职业中学在校生数1970人,毕业生数585人,教职工数 66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7人;幼儿园49 所,在园幼儿数9465人,其中私立幼儿园 23 所。

我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动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优质的科技服务。截止2007年末,我市共有404项专利获得授权。今年全市组织科普赶场93次,共发放科技资料68余万份,挂图2937幅,全市累计约8万人次参加了“科技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