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绵竹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7年,全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文化事业和群众性文化组织的网络功能,以文化馆、图书馆、年画博物馆等文化直属单位为龙头,全市镇乡文化站为依托,认真抓好农村、机关、企业、社会、校园、社区及各类文化艺术协会等群众性文化组织,绵竹年画节首次在异地--成都成功举办,让绵竹年画在成都大放光彩。今年全市共举办和承办各类文化和文艺活动50余场次。以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与大型竞技体育比赛相结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同步协调发展。举办了“迎新年,升国旗—奔向2007”“广电杯”环城健身跑活动、“爱我家乡”自行车乡村骑游活动、第六届职工运动会、“绵春贡酒杯”四川省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迎奥运野外拓展活动”、“剑南春杯”第九届名人桥牌邀请赛等体育活动与赛事。在竞技比赛项目中,我市体育健儿也取得优异的成绩,在2007年德阳市第一届中小学跆拳道比赛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两个第二名;在德阳市中小学生的比赛项目中分别获得四个大项的7个奖项。丰富了全市人民群众的体育生活,提高了群众的体育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面实现了全市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整合,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4000户;有线电视入村覆盖率达到36%,有线电视入户覆盖率达到10%。我市现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广播电视台各1座。 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规范化卫生站建设有序推进,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2007年,全市共有381271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3.91%。共筹集了合作医疗基金2083.03万元,其中个人缴费367.53万元,民政资助13.74万元,本级财政补助381.27万元,中省市补助1316.24万元,其他4.25万元。2007年1-12月共补偿191251人次,补偿医药费用1781.49万元,总受益率为46.73%。初步构建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工业集中区和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力度,对因未办环保手续依法关闭取缔的企业有4家,对18家企业补办了环评手续,对4家企业违规建设和没有执行环保“三同时”的企业依法予以了罚款处罚。完成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COD削减了350吨,氨氮削减了5吨,SO2 控制在0.38万吨以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创建省级生态村2个、创建环境优美小集镇1个、创建生态人居活动小区1个、创建生态家园1个。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8.4%,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达到81%。 城市公用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实有建城区道路总面积119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长度121公里,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日产水5.2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达到860万立方米,园林绿地面积332公顷,城市人均公园面积9.07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 31.07%,建城区绿化覆盖率32.5%。全年用电量10.06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加5.01 %,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1.24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39 %。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人口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末全市总户数为195488户,总人口为513579人,比上年末减少280人。其中:男性260623人,女性252956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00;农业人口400879人,非农业人口112700人。净迁入人口381人。据计生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负增长态势。全年出生人口3410人,出生率6.61‰;计划生育率为94.16%;死亡人口3833人,死亡率7.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2‰。 居民收入增加,住房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79元,比上年增加1527元,增长14.2%;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1207元,比上年增加6237元,增长24.98%;农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比上年增加692元,增长1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2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63%。居民储蓄存款有所增加,200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2724万元,比年初净增45297万元,增长10.12%。其中,活期存款余额162489万元,比年初净增18648万元,增长11.48%;定期存款余额330234万元,比年初净增26645万元,增长8.0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9594元,比上年净增875元,增长9.12%。 全市年末城乡从业人员29.21万人,比上年减少1.68%。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154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9616人,乡村从业人员247349人。据劳动部门统计,2007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全年新增就业人员3340人,下岗人员3340人实现再就业。 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23个,床位数1184张,收养各类人员 994人。全年募集社会慈善资金159万元,当年直接支出132万元,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全市有城镇居民12000人,农村居民6352人得到政府最低保障救济,全年共发放最低保障救济金1643万元。全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6652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3287人,参加失业保险17306人,参加工伤保险33401人。 惠民行动实施情况 2007年,我市财政共投资4328万元,确保了31个惠民项目全面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今年,全市新增就业3340人,城镇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5.1万人;城镇6831户符合低保条件的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发放低保金1375万元;为全市农村3112户、6352人发放低保金268万元;将3703名符合条件的“五保”老人全部纳入供养对象;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45129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3060名贫困住校生和在校搭餐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3.91%;建成通乡、通村水泥路85.8公里,新解决1691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培训农民工33560人,为无房户、住房困难户解决住房或给予补助1.2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沼气建设7506口,有线电视村村通达9100户,地质灾害搬迁72户,解决100户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为全市131名特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资助111名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为125名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残疾人用品;顺利完成10家污染企业限期治理任务,关闭和拆除集中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完成全年“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12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上各项惠民行动均已全面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