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绵竹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5年,继我市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后,我市制定了《四川省绵竹市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规划》,并以规划为基础,结合我市实际,深入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工作,推进市院合作行动计划,提高了我市科技资源的使用效能。并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示范镇工程和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工程为载体,加大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力度。2005负责实施了省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项。2005年全市获授权的专利项目有6项,截止2005年末,我市共有313项专利获得授权。全市组织科普宣传共发放科普资料3万余份,累计共有27万人次参加了“科技赶场”。 2005年,全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文化事业和群众性文化组织的网络功能,以文化馆、图书馆、年画博物馆等文化直属单位为龙头,全市镇乡文化站为依托,认真抓好农村、机关、企业、社会、校园、社区及各类文化艺术协会等群众性文化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年共举办和承办了盛况空前的2005第四届中国绵竹年画节即剑南春酒文化节,绵竹首届民族音乐会,2005“欢乐绵竹”企业专场文艺晚会,“6.26”民营企业发展大会专场文艺晚会及纪念建党84周年“共产党人”专题文艺晚会等各种文化活动32场次。我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5.67万册(件),其中:古籍1.49万册,普通图书10.25万册,报纸期刊3.73万册,音像资料958盒,地方文献1100册。 以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与大型竞技体育比赛相结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同步协调发展。举办了“德阳网通一绵竹广电杯”万人环城赛,“剑南春”杯第六届名人桥牌邀请赛,绵竹第五届职工运动会,画眉鸟格斗邀请赛,迎新春象棋表演赛,“爱我家乡”沿山骑游活动,“广济杯”钓鱼比赛,绵竹海派潮乒乓球比赛等各类市、县级比赛十余项。还承办了“东方功夫杯”四川省跆拳道锦标赛。我市结合体育场地设施的实际,开展了篮球、象棋、兵乓球、围棋、游泳、登山、羽毛球、桥牌等二十多项体育活动,参加人数近三万人,全市掀起了“我运动、我健康”的全民健身热潮。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面实现了全市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整合,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800户;有线电视入村覆盖率达到90%,使全市有线电视入户覆盖率达到24%。我市现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广播电视台各1座。 卫生事业成绩显著。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45个,卫生技术人员1407人,其中:执业医师505人,执业助理医师173人,注册护士351人,有病床位1672张。有263个村级卫生医疗站,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84人,有个体诊所41个,个体医务人员58人。 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市委市政府为加大治污力度,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绵竹市推行清洁生产规划》,并按计划关闭污染企业6家,实施搬迁共6家,限期治理共24家,并坚持对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保证了从源头杜绝新增污染源。 城市公用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实有建城区道路总面积1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城市排水管道长度199公里,增长5.85%,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日产水29.5万吨,全年供水总量达到2261万吨,全年用电量103000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1.33%,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150万千瓦小时,增长9.46%,园林绿地面积4850亩,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62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15.36%,建城区绿化覆盖率17.64%。 五、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人口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12494人,比上年末减少386人。其中:男性260282人,女性252212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3.2:100;农业人口407237人,非农业人口105257人。净迁入人口456人。据计生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负增长态势。全年出生人口2940人,出生率5.71‰;计划生育率为94.83%;死亡人口3890人,死亡率7.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5‰。 居民收入增加,住房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4元,比上年增加689元,增长7.55%;农民人均纯收入3973元,比上年增加359元,增长9.9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9%。居民住房结构得到改善、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7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09平方米。居民储蓄存款有所增加,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5134万元,比年初净增66241万元,增长20.14%。其中,活期存款余额122459万元,比年初净增18092万元,增长17.33%;定期存款余额272675万元,比年初净增48149万元,增长21.4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7710元,比上年净增1297元,增长20.22%。 全市年末城乡从业人员29.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3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37233人,比上年增加934人,增长2.57%,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22842人,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2015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9472人。乡村从业人员24.60万人,比上年末略有下降。据劳动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3%。2005年全市实现劳动力转移13.1万人,其中:省外2.8万人,省内2.9万人,市内7.3万余人。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989人,下岗人员803人实现再就业。 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31个,床位数334个,收养各类人员213人。全年募集社会慈善资金10万元,当年直接支出70万元,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全市有城镇居民12483人,农村居民5629人得到政府最低保障救济,全年共发放最低保障救济金810.3万元。全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636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5299人;参加失业保险8635人;参加工伤保险951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