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绵竹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6 德阳市绵竹市统计局

绵竹市统计局

2006年2月15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为动力,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取得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0.1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速度达到18.10%,创近十年来的历史新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60元(按2005年12月31日汇率8.0541折算,达到2503美元)。

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4.0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63亿元,同比增长25.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79亿元,同比增长10.00%;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4.67:61.57:23.76;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5%、78.53%、15.42%,分别拉动GDP增长0.59、14.93和2.53个百分点。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1.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18.9%,占全市GDP总量的51.6%。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35%,拉动GDP增长9.63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27003万元,同比增长19.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820万元,同比增长10.81%,一般预算收入44772万元,同比增长23.40%;财政支出71199万元,增长11.29%,一般预算支出68081万元,同比增长19.5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41956万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1070万元,同比减少20.85%;更新改造投资69721万元,同比增长2.05%;房地产开发投资16333万元,同比增长8.46%。年末新增固定资产86494万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3500万元,同比增长14.8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8552元,增长8.0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075元,同比增长11.6%。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596万美元,同比增长52.17%,其中:出口创汇8316万美元,同比增长56.91%。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了在德阳市六县(市、区)第一的位置。出口主体和出口地区在不断扩大:截止本年,我市获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47家,其中本年新获经营权的有10家。

二、产业经济

2005年,我市继续坚持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导下,不断强化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的活力。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6806万元,增长4%。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846万元,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103216万元,同比增长6.47%;林业产值6879万元,同比增长9.66%;畜牧业产值117539万元,同比增长5.15%;渔业产值6702万元,同比增长13.08%。种植业和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分别为42.33%和48.20%。

农作物播种面积104.77万亩,比上年下降0.04%;全年粮食产量28.98万吨,比上年下降0.28%;粮食亩产416.67公斤,亩产量比上年下降0.26公斤。

2005年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完成17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150亿元,县属规模以上88亿元;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实现58.7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6.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2.49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8.9%,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73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8%。

全市123家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92%;实现利润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96.04%,实现利税总额30.97亿元,比上年增长71.7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6.84%,比上年提高50.2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79%,比上年提高4.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06790元/人,比上年提高28865元。

企业出口创汇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出口产品交货值实现10.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8.6%。其中:化工产品出口较同期增长43.56%,食品制造业出口较同期增长298.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了建筑业的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全市有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20个,实现建筑业产值307413万元,利润584万元,利税合计1674万元;全年建筑施工面积64.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5.37万平方米。

我市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和商交会等大型节庆和经贸活动的举行有力地拉动我市消费市场;城乡居民收入和职工工资的增加以及沿山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的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全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35亿元,同比增长14.86%。个体私营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及餐饮业快速发展。全年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86.58%。年末私营企业1057户,从业人员31406人,注册资金187914万元,个体工商户8897户,从业人员14953人,注册资金6694万元。

200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业全年投资完成总额为16333万元,比去年增长8.46%;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22.0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9614万元。全市现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6家。

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30816万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14%。全年营业性客运量531万人,营业性旅客周转量15376万人公里;全年营业性货运量379万吨,营运性货运周转量9974万吨公里。全市共有营业性车辆2449辆,其中:客车301辆(含出租车150辆),货车2055辆。全市现有公路491公里,其中:一级公路72公里,二级公路96公里,三级公路131公里,四级公路182公里,等外路10公里,好路率为95.5%。

电信业快速发展,200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125320户(含小灵通32347户),比上年增加8498户,增长7.27%;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含移动、联通)共130849户,比上年增加23868户,增长22.31%。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49.98部,比上年增加6.2部。全年宽带上网用户达到9037户,新增用户3042户,增长50.74%。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继续增加,贷款余额持续下降。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3.9亿元,比年初增长0.3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13亿元,比年初下降16.71%。

四、社会事业

2005年,我市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校31所(乡镇24所,城区7所),职业中学2所,共有小学校93所(乡镇中心小学25所,村小63所,城区小学5所)。普通小学在校生数29833人,毕业生数5758人,教职工人数1774人,其中,专任教师1483人,学龄儿童总人数26438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23335人,其中,初中16534人,高中6801人,毕业生数7880人,其中:初中5893人,高中1987人;普通中学教职工合计数1697人,其中,专任教师1346人;职业中学在校生数3144人,毕业生数849人,教职工数194人,其中专任教师15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8人;幼儿园39所,在园幼儿数9964人,其中私立幼儿园1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