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41720人,比上年末减少1629人。人口出生率13.80‰,人口死亡率5.19‰,人口自然增长率8.61‰,比上年下降0.4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城镇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及时兑现粮食直补,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关心弱势群体生活,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2006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276元,比上年增长13.3%。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42元,增长8.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3.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1%,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城镇竣工住宅面积24285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农村竣工住宅面积63070平方米,增长6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县共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含离退休人员)7120人,比上年增长0.2%;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含退休人员)6477人,增长6.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992人,增长1.9%。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2287万元,增长35.7%。年末全县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60人,比上年增长1.4%。全县共投入救灾款296万元;已保五保对象318人,比上年增加109人。全县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年底全县纳入低保人数达10158人,比上年增加4102人,其中城镇4733人,农村5425人,共发放低保资金502万元。 十三、安全生产 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下降,安全生产成效显著。2006年,全县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9起,比上年下降69%;死亡14人,下降57.1%;直接经济损失22万元,上升44.2%。在各类伤亡事故中,交通道路发生事故28起,下降75%;死亡人数13人,下降69.2%;受伤49人,下降30.6%,直接经济损失12万元,下降2.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06人。 十四、资源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供求关系平衡。当年人均水资源13.7万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下降31.0%。年末全县水库蓄水总量1983万立方米,下降1023万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6716.4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16.4万立方米,农业用水6600万立方米。 总体水质状况稳定。2006年全县五大水系主要河流水质总体良好,但流经县域河段和水量较小的仍遭受一定的污染,水质达标率为90%。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县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9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水气矿产2种。 环境保护工作有所加强。全县9个乡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县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425亩,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4140亩;森林覆盖率70.1%。 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成绩突出。农村沼气入户率达55.6%;截止到2006年底,全县已建成文明生态村52个,占总村数的11.1%;年内农村改厕415户,改水受益人口667人。扶贫力度加大,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全县全年新增加脱贫人口1500人,年内全县完成民房改造742户。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海南统计年鉴——2007》公布之数据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