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2006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4851万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邮政业务量1092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3361户,比上年下降1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495户;农村电话用户17866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0078户,增长15.1%。年末拥有互联网用户1549户,增长20.1%。 七、财政与税收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6476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同口径对比,下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5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106.1%,增长15.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3420万元,增长13.7%;基金收入136万元,增长72.2%。税务部门组织收入2191万元,增长28.7%;财政部门组织收入1229万元,下降5.9%。上划中央和省“两税”收入2920万元,增长17.2%。 地方财政支出2838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104.8%,增长16.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8111万元,增长15.7%;基金预算支出275万元,增长78.6%。 税收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全县税收总收入5111万元,比上年增长21.9%(同口径对比,下同)。其中国税完成2259万元,增长7.8%,其中工业增值税1555万元,增长6.3%。地税完成2814万元,增长36.4%,其中,营业税完成1508万元,增长48.7%;个人所得税完成702万元,同比增加108万元,增长18.2%。农税完成38万元,增长5.6%。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款持续快速增长,放贷减少。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8382万元,同比增加21682万元,增长20.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84143万元,同比增加10046万元,增长13.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667万元,同比减少5641万元,下降18%,其中短期贷款14254万元,下降46.6%。 保险业务不断扩大。2006年,保险机构承保金额105776万元,比上年增长8.5%,实现保费收入347万元,增长5.2%,全年赔款及给付金额93万元,下降53.5%。取得收入和效益双丰收。 九、劳动就业与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末,全县从业人员73317人(城镇单位8049人;城镇私营和个体6526人;农村58742人),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57259人,增长3.3%;第二产业2824人,下降5.2%;第三产业13234人,增长41.6。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人数7557人,下降2%。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52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25人,新增外出务工人员29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81元,同比增加843元,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82元,同比增加222元,增长12.6%;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12952元,同比增加1182元,增长10%。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3673元,同比增加1570元,增长10.2%。城乡居民居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6.84平方米,下降0.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6.5平方米,增长0.6%。 十、教育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得到体现,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补一免”政策,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全力推进县二小校园区的建设,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大,2006年政府投入教育事业费达5187万元,增长49.2%,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4590平方米,新建校舍8075平方米,不断完善我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规模。2006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564人,比上年增长94.5%;普通中学校在校生11227人,增长5%,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179人,增长7.3%;初中在校学生10048人,比上年增长4.8%;小学在校学生22034人,比上年下降4.8%。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其中,城镇100%,农村99.9%,毛入学率100%。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继续加大文化市场的整顿、管理,努力打造新的产业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新的景象。抓好文化三下乡,全年共开展送戏下乡36场、送书4300册、送电影260场;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在“春节“、“三月三”、“五一”、“七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中组织开展大型文艺晚会5场,在今年省举办的中部地区广场文艺演中,我县参演的三个新创编的舞蹈节目,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实施农村电影“3131”工程,全年共放映电影819场(1670部),观众达10万多人次。2006年,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艺术馆1个,文化站11个,电影放映队11个,档案馆1个,图书馆1个,全年发行报纸203.7万份,比上年增长4.9%;各类图书、杂志29.8万册,比上年增长2.6%。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和90%以上。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0269户,增长11.7%。 卫生事业取得较大成绩,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一无三配套”改造,继续加大医疗设备更新改造和医疗队伍建设,农民就医条件日趋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参合人数达79356人,参合率为83.2%。2006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73个,其中,医院(含卫生院)25个;病床位46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44人,其中,执业医师171人;执业助理医师112人;注册护士208人。全县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3个、农村乡(镇)卫生院14个。农村医疗卫生组织不断壮大,2006年,全县共有医疗站点39个,乡村医生41人,卫生员61人,农村接生员285人。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全民健身活动日趋活跃。2006年,在全省性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18枚、银牌11枚、铜牌10枚。在各大节日中,举办各种运动比赛13次,全民健身活动39次,参加运动员6.6万人次,大大丰富我县体育文化。 十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发展,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全省共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含离退休人员)7993人,比上年增长10.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含离退休人员)792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419人,下降4.9%;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859人,增长15.2%。年末全县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330人,比上年增长1.3%。继续加强对社会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医疗的救助,全年受助低收入人数8769人,其中,城镇6222人;农村2547人。农村医疗救助人数1852人。全年到位的低保金407万元,资金到位率100%,低保金发放额503.9万元,发放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