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5 五指山市统计局

医疗方卫生工作继续加强。2008年,全市“七苗”接种率96%,住院分娩率99%。共救助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住院分娩妇女818人,每人发放150元,补偿金额13万元。全年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286人次,检查餐饮、宾馆等225家次,严格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全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0种368例,发病率为0.33%。全年对强制戒毒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308人进行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监测,没有发现HIV感染者。

年末,全市辖区卫生机构21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703张,卫生技术人员551人。个体诊所20家,从业人员63人。农村卫生室30所,乡村医生67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14369家,参合人数56349人,参合率97.6%。

十二、人工造林和环境质量

人工造林不断增加,林业保护工作力度加大。2008年度,新增人工造林面积2583亩,增长35.2%。更新经济林面积(不含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面积)7388亩,增长56.2%。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退耕还林面积1300多亩,成活率达100%。全年巩固退耕还林面积10.2万亩,加强管护重点公益林面积68.17万亩,橡胶、果树、南药、藤竹、热带花卉、珍贵乡土树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林业生态建设环境和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摸底工作接近尾声。“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省级“阿陀岭森林公园”得到加强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系统较好。年末森林覆盖率保持81%。

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年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年均值为0.004mg/m3,二氧化氮(NO2)年均值0.008mg/m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0.026mg/m3,均优于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交通噪声年均值66.2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Ⅲ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54.7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Ⅱ类标准。市区南圣河、什运河、太平山水库水质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水质标准。

十三、人口

户籍人口缓慢增加。2008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户数为36565户,总人口113837人,比上年增加729人,增长0.6%。其中农业人口57763人,增加1037人,增长1.8%;非农业人口56074人,减少308人,下降0.5 %。非农业人口中,市区人口44094人,比上年减少321人,下降0.7%。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111446人,减少94人,下降0.1%。当年出生1665人,增加187人,增长12.7 %;死亡384人,减少17人,下降4.2%。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1.0‰ 。

十四、就业管理

城乡就业管理力度增强。全市就业培训保险工作中,有735名失业人员按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全年办理未就业应届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失业登记12人,零就业家庭登记76户,促进就业后消除44户。再就业培训200人,培训后实现再就业29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1094人,劳务输出4218人次,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3768人次。登记失业率在4%以下。

十五、社会保障

社会四项保险人数大幅度提高。2008年末,全市养老保险人员8932人,比上年增长12.1%;医疗保险人员8235人,增长17.7%;工伤保险人员10946人,增长1.3%;生育保险人员6525人,增长23.0%。

最低生活保障金快速提高。2008年,全市规定城市低保标准线提高为家庭人月均收入160元,农村低保标准线为家庭人月均收入100元,符合国家低保政策的不足标准收入家庭由市财政及省拔低保金补足。全市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户4141户,下降7.5%;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412人(含农场人数),下降6.8%。全年发放低保金1400万元,增长99.1%。

十六、城乡居民收入和住房使用面积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48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14.5%,扣除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实际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50元,比上年增加1401元,增长22.1%,扣除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为19738元,其中单位在职职工年人均工资21039元。

城乡居民住房使用面积小幅增加。年末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6.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