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阳东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电信业平稳发展。全县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年末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45.14万门。移动电话用户达20.98万户,增加3.08万户;“小灵通”用户2.63万户,增加0.44万户;固定电话7.63万户,增加0.26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畅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县城零售额7.74亿元,县以下零售额14.76亿元,分别增长18.4%和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49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2%,增长19%;住宿餐饮业3.83亿元,增长18.2%;其他行业0.18亿元,增长12.6%。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33.4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批发额14.91亿元,增长13.6%;零售额18.49亿元,增长19%。 七、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增势良好。全年外贸出口总额达1.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6%。从出口类别看,三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三资企业出口1.0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6.3%,较去年上升8.2个百分点;增幅由上年增长6.6%上升到41.5%,升高了34.9个百分点。而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回落。全年一般贸易出口0.84亿美元,增速由去年增长14.3%下降到1.4%,减少了12.9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稳步增加。全年新办三资企业10家。实际利用外资27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6%。合同利用外资6434万美元,增长12.6%。截至2007年底,全县登记在册的三资企业124家,同比增加8家。 八、金融业 金融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4.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2.76亿元,增长16.2%;企业存款6.14亿元,增长73.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83亿元,增长83.3%。其中,个人消费贷款3.92亿元,增长69.3%;农业贷款6.82亿元,增长54.2%。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9.99亿元,中长期贷款5.06亿元,分别增长44.9%和81%。 九、旅游业 围绕“优秀旅游强县”的城市形象,不断推进资源整合,旅游业发展势头好。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国际游客9.12万人次,增长2.1倍;国内游客118.88万人次,增长12.8%。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58.96万人次,增长36.3%。全年旅行社组织国内游23.58万人次,增长1.8倍。其中,省内游14.76万人次,省外游8.82万人次,分别增长1.3倍和3.1倍。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增长21.8%。 十、科技与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年末,全县共有科技活动机构75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874人,省、市级科技园1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民营科技企业40家,增加1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增加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12亿元,增长6.1%。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43亿元,增长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稳步增长。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68件,增加66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全年专利授权289件,增加74件。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09所(含幼儿园,下同)。教职工5319人,同比增加167人。专任教师4857人,增加93人。其中,小学152所,减少4所;在校学生3.56万人,减少0.47万人。普通中学24所,在校学生3.2万人,增加225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1041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64%,上升0.23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9.23%,上升9.72个百分点。高中毛入学率72.31%,上升4.36个百分点。三残儿童初中入学率96.3%,上升4.2个百分点。 办学条件不断巩固提高。年末,全县共有校舍建筑面积64.31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增2.02万平方米。图书藏量达224.4万册,增加38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943万元。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现有文化站11个,影剧院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图书藏量达4.3万册。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 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全县体育健儿在参加各类体育项目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30.5枚,增加107.5枚;银牌47枚,增加25枚;铜牌55.5枚,增加43.5枚。其中国家级比赛金牌1枚,银牌1枚;省级比赛铜牌1枚;市级比赛金牌129.5枚,银牌47枚,铜牌53.5枚。全民健身工程全面推进。 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各类机构共拥有床位65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604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15人,其中医生480人,注册护士258人,药剂、检验人员210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孕产妇死亡率为十万分之零;婴儿死亡率为4.26‰。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成效显著。全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28.9万人,比上年增长25.5%。领取医疗保险金1.16万人,保险金额1281.4万元,分别增长107.7%和131.6%。领取保险救助153人,救助金额27万元。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83.8%,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人口数量平缓增长。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2.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3万人。户籍人口46.59万人,增加0.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5万人,占17.9%;农业人口38.24万人,占82.1%。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2.18‰,比上年提高0.1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09‰,比上年下降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9‰,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 全面推进城乡就业统筹工作,城镇就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34人,比上年下降2.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全年组织就业培训2985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500多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5%,上升16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2007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642元,比上年增长22.8%。农民人均纯收入5020元,增长5.5%。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2.76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73.4%,比上年增长16.2%。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2.3万人,比上年增长4.9%;社会养老保险3.47万人,增长6.4%;工伤保险2.46万人,增长5.6%;医疗保险2.13万人,增长9.6%。全县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达2252人,增长6.2%。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收入7336万元,增长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