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阳东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电信业继续发展。全县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年末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9.38万门,增长19.3%。移动电话用户达17.9万户,增加1.2万户;“小灵通”用户2.19万户,增加0.59万户;固定电话7.37万户,增加0.43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畅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6.54亿元,县以下零售额12.4亿元,分别增长16.3%和16.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54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增长17.2%;住宿餐饮业3.24亿元,增长15.1%;其他行业0.16亿元,下降6.5%。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28.67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批发业13.39亿元,增长11.6%;零售业15.28亿元,增长15.2%。 商品交易市场交易平稳。年末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4.4亿元,同比增长9.8%。 七、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平稳。据外贸部门统计,全年外贸出口总额达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从出口类别看,一般贸易出口较好。全年一般贸易出口8304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2%,增速由去年增长8.3%上升到14.3%,跃升了6个百分点。而三资企业出口增幅回落。三资企业出口7696万美元,增幅由去年增长34.7%下降到6.6%,下降了28.1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年新办三资企业14家。实际利用外资21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5%,同比上升9.4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5712万美元,增长2.4%。截至2006年底,全县登记在册的三资企业116家。 八、金融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2亿元,增长16.7%;企业存款3.55亿元,增长2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73亿元,增长16.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2.32亿元,增长11.3%;农业贷款4.42亿元,增长25.5%。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6.89亿元,中长期贷款2.79亿元。 九、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旅游设施接待游客108.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国际游客2.94万人次,增长28.9%;国内游客105.32万人次,增长25.5%。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43.27万人次,增长31.6%。全年旅行社组织国内游8.53万人次,增长23.1%。其中,省内游6.36万人次,省外游2.17万人次,分别增长16.4%和25.2%。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12亿元,增长27.3%。 十、科技与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年末,全县共有科技活动机构75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805人,省、市级科技园1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科技企业39家,新增1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新增5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5亿元,增长9.5%。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预计1.4亿元,增长17.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稳步增长。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02件,增长23.3%,其中发明专利9件。全年专利授权215件,增长18.6%。 基础教育扎实推进。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13所(含幼儿园,下同)。教职工5152人,同比增加322人。专任教师4764人,增加189人。其中,小学156所,在校学生4.03万人,比上年减少2.2%。普通中学24所,在校学生3.18万人,减少3%。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1089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9.41%,上升0.9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9.51%,上升8.73个百分点。高中毛入学率67.95%,上升7.45个百分点。三残儿童初中入学率92.1%,上升1.19个百分点。 办学条件不断巩固提高。年末,全县共有校舍建筑面积65.31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增1.39万平方米。图书藏量达186.32万册,增加2.93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658万元,增长24.4%。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县现有文化站11个,影剧院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图书藏量达4.1万册。电视台1座,电视台节目40套,电视覆盖率99%。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县体育健儿在参加各类体育项目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3枚,银牌22枚,铜牌12枚。其中国家级比赛银牌2枚;省级比赛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5枚;市级比赛金牌18枚,银牌16枚,铜牌7枚。全民健身工程全面推进。 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院1个。全县各类卫生机构共拥有床位33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98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51人,其中医生450人,注册护士224人,药剂、检验人员154人。全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提供门诊服务34.75万人次,提供住院服务10144人次,住院手术1466人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成效,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7.1/10万,下降1.02个10万分点;婴儿死亡率为3.95‰,下降4.55个千分点。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成效显著。全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23.03万人,比上年增长39.6%。领取医疗保险金5597人,保险金额553万元,分别增长23.5%和26.9%。领取保险救助269人,救助金额46.4万元。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66.2%,比上年提高18.5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平缓增长。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6.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2万人,占18%;农业人口37.8万人,占82%。据计生部门统计,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2.03‰,比上年提高0.57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11‰,比上年提高0.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92‰,比上年提高0.55个千分点。 城镇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7.61万人,比上年末约增加1000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72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9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9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95万人,比上年增长5.7%。 就业扶助力度加大。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68人,比上年下降3.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全年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4人,增长4.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59%。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2006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552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增长4.9%。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8.2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79.3%,比上年增长16.7%,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