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阳春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运输邮电业 全市运输市场稳定发展,运输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化,城乡交通公交化正稳步推进,客运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完成运输邮电业增加值20369万元,比上年增长5.4%。全年运量情况(见表4)。表4:2003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及公路、车辆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 2003年 增长% 单位 公路货运量 万吨 408 4.9公路货运周转量 万吨公里 41480 6.9公路客运量 万人 896.5 -2.0公路客运周转量 万人公里 58480 -3.5水运货运量 万吨 129 0.0水运货运周转量 万吨公里 1142 8.2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1775.6 0.0民用汽车拥有量 辆 4766 -7.6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总量20073万元,增长9.3%;邮政年末储蓄余额4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年末固定电话放号140607户,增长21.8%,其中市话66332户,增长17.8%,农话74275户,增长25.7%;年末移动电话放号121889户,增长71.1%;ADSL宽带网用户达2300户。 六、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186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43091万元,增长12.9%;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19095万元,增长11.8%,全年商品总销售524160万元,增长12.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318657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2404万元。餐饮业逐渐恢复增长,全年实现零售额21641万元,增长13.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轻微下降,但利用外资成绩喜人。全年外贸出口总额8250万美元,比上年减少3.3%,其中“三资”企业出口6072万美元,减少9.5%;一般贸易出口2178万美元,增长19.6%。实际利用外资2348万美元,增长17.9%。 旅游业发展继续向好。全年各风景区接待游客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6%,营业总收入650万元,增长8.3%。旅游总收入1.1亿元。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实现收支平衡和快速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08万元,比上年大幅增长41.9%,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8285万元,增长25.3%。全年国税税收收入21543万元,增长23.8%,地税税收收入13265万元,增长36.3%。金融秩序稳定,各项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3765万元,比上年增长14.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7547万元,增长15.6%,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5221万元,增长16.1%;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2326万元,增长14.5%。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8623万元,增长9.2%。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年全市承保额达73.19亿元,保险费收入7435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已决赔款1928万元,比上年减少9.9%。 九、科学技术教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一)、科技成果成绩显著。2003年申报阳江市级科技计划13项,其中科技兴市十项工程3项,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3项,社会发展计划7项,申报广东省科技计划10项,其中阳春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站的《建办瘦肉型猪生产创新示范市》项目被列为2003年度广东省科技计划,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有8项科技成果荣获阳江市科技进步奖。(二)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市有18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003年增加3家,有2个阳江市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基础教育保持稳定。全市有普通中学40所,在校学生63525人;小学335所,在校学生117299人,;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1614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2.7%。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全市普通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3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8万平方米;全市普通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20.4万平方米;全市普通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585台,有图书276.6万册。全市投入教育经费14801万元,比上年增长5.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专业文化表演团体1个,电视差转台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5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1%,电视人口覆盖率96.0%。有线电视完成发展新区45个,新入户1614户,完成城网改造3个。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东湖广场举办了《美丽的阳春,多情的土地》大型文艺联欢会;在市体育中心举办了《阳春万众闹元宵》大型文艺晚会。积极送戏上山下乡。全市各文化表演团体下乡为群众演出120场,观众达10万人次。 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卫生系统有卫生医疗机构29个,床位131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28人,其中医师412人,全市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农村卫生清洁水普及率97.6%,自来水普及率42.1%。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大力宣传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5.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2.9%。中小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为100.0%、96.9%和20.4%。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有新的进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我市环境监测能力明显提高,市区建设了三个空气监测亭,使我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已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目前我市环境监测站不仅能按规范对污染源进行监测,而且还能按国家规定开展水质、大气、噪声、酸雨和机动车尾气的常规监测。全市工业废水排放处理率91.0%,废水达标率85.0%;工业废气处理率85.0%,达标率73.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0%。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全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工作达到上级的要求,漠阳江水质保持在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内。 十二、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全市人口出生率12.09‰,人口死亡率5.02‰,人口自然增长率7.07‰,全面完成阳江市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52883人(见表5)。 物价稳定。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0.6%,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6%,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群众收入稳定提高但就业不足形势还很紧迫。在岗职工年平工资10807元,比上年增长15.0%,全市城镇职工人数53560人,比上年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3683元,比上年增长7.9%。 城乡居民住宅面积大幅增长。全市城镇私人竣工住宅面积39298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7%,农村私人竣工住宅面积412587平方米,增长8.5%。表5:2003年户籍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