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鹤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出入境及旅游。全年经我市口岸出入境的游客达11.4万人次,其中出境5.7万人次,入境5.7万人次。全年我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17.78万人次,海外游客人数1.24万人次;星级饭店个数6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473间。 八、金融财政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2.87亿元,比年初增长8.7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2.7亿元,比年初增长8.3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66亿元,比年初增长12.11%,剔除不可比因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3.29亿元,比年初增长8.22%。 财政收入创新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438万元,增长23.24%。其中:增值税增长32.19%,营业税增长13.05%,企业所得税增长25.25%,个人所得税增长10.12%。镇级财政收入31733万元,增长27.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8109万元,增长17.35%。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各险种保费收入达23124万元,比上年增长39.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5351万元,人寿保费保险收入17773万元。全市保险已决赔款金额5304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3795万元,人寿险赔付1509万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加强。创建制伞行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申报创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创建产学研结合的科研阵地2个;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家,民营科技企业4家;完成申报省级以上各类项目10项,江门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项。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4亿元。专利申请授权量184项,其中发明26项。我市获得全国首个国家级印刷产业基地称号,址山镇被认定为省五金卫浴及配材专业镇。 科技队伍稳定。全市年末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658人。其中高级职称228人,增加30人,中级职称2739人,增加236人。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市落实教育经费2.57亿元,其中市财政支出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创建了省一级学校1所和江门市一级学校5所。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达3万多人。市广播电视大学在校学生1495人,其中本科生271人。职业中学1间,在校学生2864人,普通中学18间,在校学生25798人;小学66间,在校学生33025人,全市幼儿园31间,在校学生837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98.8%,初中升学率91.36%;普通高中毕业人数2233人,升大学人数1989人,其中:本科892人,专科1039人,升学率达89.1%。成人教育保持稳定发展,成人技术培训学员10070人。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共有艺术团体4个,放影场次380次,观众达9.5万人次。全市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14.48万册,其中古籍311册,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档案藏案量2.89万卷,资料1.14万卷册。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14间,病床812张,卫生机构人员数1418人,卫生技术人员有952人,其中:医生有389人,执业医师313人,执业助理医师76人,注册护士383人。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发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参加人数20.15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达85.1%。 体育工作稳步推进。成功举办市机关运动会。古劳镇被国家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年举办各类运动会共16次,参赛运动员共计4.5万人次,全年参加全民健身18万人次。 十一、环保、气象、市政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投资情况。环境投资占生产总值比重2.5%,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1.22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2.55亿元。 全年降雨量比去年大幅增加。全年总降雨量2417.0mm,比去年同增加955.6mm,最大日降雨量260.4mm,年平均气温23.1℃,最高气温38.2℃(7月14日),最低气温5.7℃(1月7日)。 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市政道路180.72公里,道路面积316万平方公里,下水道长度165公里;全市园林绿地面积61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73公顷;全市现有公园6个,公园面积78公顷,游人量36万人。全市自来水厂综合供水能力17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4476.3万吨,售水量3772.1万吨,年末供水管道长度457.6公里。年末路灯9420盏,新增路灯295盏。 公共交通运输。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数65辆,全年实有公共汽车客运量438.36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105辆。 社会安全。全年火灾事故10宗,火灾受伤6人,火灾损失金额120万元;全年交通事故553宗,交通受伤人数648人,交通死亡人数58人,交通事故损失金额52万元。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总户数111086户,全市常住人口45.83万人。全市年末总人口362022人,平均每户3.26人,其中沙坪镇121520人;全年出生人口3426人,人口出生率为9.48‰;死亡人口2444人,死亡率6.77‰;全市净增加1669人,自然增长率4.62‰。 城乡居民生活。据城调队住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2元,增长1.3%;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812元,下降5.8%。其中食品人均支出3805元,增长0.7%,交通通讯人均支出1039元,下降32.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人均支出855元,下降15.6%。全年农民人均收入6127元,增长5%,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收入13904元,增长12.33%。 社会保障工作。年末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共12893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0042人、失业保险52605人、医疗保险32248人、工伤保险58814人。 社会福利事业。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数640张,收养人员350人,敬老院11间,社会福利院1间,社区服务设施25个,散居供养147人,集体供养资金184.3万元。我市年内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290元/月,农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150元/月,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829户6717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1032人。 注:1、本公报部份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