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古丈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5 湘西州古丈县统计局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初中毕业会考科平合格率61.75%,人平总分为486.48分,两项指标都居全州第三名。高中毕业会考科平合格率达54.64%,列全州第二名。高考有新的突破,全县共有293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届本科录取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共录取41人。

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有新进展,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秋,6166个贫困学生得到救助。城关九年制学校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高初中学位不足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积极构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切实规范教育行为,乱收费现象得到遏制,以完善“三制”改革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全年引进科技项目2项,新品种5个,培育科技成果3项。完成专利申请4项,专利实施1项,到位科技三项经费3.5万元,比上年增长27%,完成科技培训0.78万人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按照“五个有利于”和“三个贴进”的要求,电视台对栏目进行了调整,设置了《古丈新闻》、《致富快车》、《绿色家园》三个固定栏目。全年共播出稿件2421条,制作了《茶乡纪行》等21组大型系列报道,制作了《联创春雨润茶乡》等二十余部大型专题片。

顺利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群众文化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组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1次,其中万人以上文化活动4次,艺术团送戏下乡28次,社区、乡镇文化站组织开展文化活动25次,县艺术团“赤膊溜”参加CCTV—7湘西走玩春节晚会,“赤脯溜”的演出受到同仁界和电视节目组织的好评,并在CCTV—7频道全集播出。《多情的吊脚楼》、《鼓韵茶乡》在2005年德夯﹒中国鼓文化节上分获二、三等奖。县茅古斯、四方鼓舞队赴上海参加首届民乐民谣民舞上海博展会获3个奖杯。图书馆全年共接待读者17250人次,定点借阅21300册次,解答读者咨询210条。

文化市场管理有序。在“扫黄打非”行动中,出动检查人员110人次,收缴非法制品218本,取缔黑网吧1家,处理违规网吧6家。

疾病预防工作成绩突出。以非典、人间禽流感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调整充实了非典、人间离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应急事件防治专家小组和应急处置机动队,制定了人间禽流感防治方案和人间禽流感监测方案。全年没有发生非典、人间禽流感疫情。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取得新进展。孕妇住院分娩率得到提高,全年无孕妇死亡及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完成了全县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制体制改革任务,新成立了县卫生监督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爱卫工作得到加强。

在全省举重比赛中,我县举重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获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1枚,团体总分67分,全省县级排名第三。在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举重比赛中,获69公斤级铜牌。在东亚运动会上,获男子举重69公斤级金牌,为我省争得了荣誉。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民身体素质普遍提高。常年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活动的协会达到5个。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138462人,比上年增加825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18145人,占总人口的85.3%,其中土家族54546人,苗族63387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8217万元,比上年增长3.7%,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160万元,比上年增长3.9%,全部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430元,比上年增加1029元,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1592元,比上年增加161元,增长1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134元。

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新的成效。2005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18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83人,全县累计在外务工人数达2.3万人,年劳务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县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331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500人,生育保险新增参保232人;共征缴企业养老保险金490.25万元,失业保险金60.1万元,基本医疗保险金375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金1295万元。

十一、资源与环境

全县土地面积1297.45平方公里,有森林面积6.6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50万立方米,水利蕴藏量6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1.66万千瓦,淡水总面积2.83千公顷。2005年降水量1057.1毫米,年平均气温16.3度,全年无霜期天数265天。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禁钒”工作,对一系列非法小钒厂进行了依法取缔。加大了对涉锰企业的治理力度。加大了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全年共开展环境检查35次,提出治理方案16项,下达整改措施18条,限期搬迁2家,责令停产治理2家,加强了对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及古阳河的保护工作,推广“埋地式”污染处理新工艺,对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