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涟源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国有控股企业 1779.9 122 集体企业 663.6 53 股份制企业 313 -5 其他类型企业 1173.3 -39 其中:大中型企业 2898.1 147 利税总额 18766 32 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2006年,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2户。其中,五江轻化集团有限公司5.52亿元,顺鑫钢铁有限公司4.79亿元;超5000万元的有8户。 民间创业热情空前高涨。近几年以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的目标,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激活民间资本,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新型建材、铸造、冶炼、机械、机电、轻化、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工业企业不断涌现。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达到713个,个体工业2266户,在娄底五县市区名列首位。 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6年,我市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煤炭开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1 %,下降到16 %;全市34家财源建设挂钩企业,有25家是地面企业,占73.5 %;全市税收入库200万元以上的19家企业中,地面企业16家,占84.2 %,地面企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生产和财源建设的主体。远扬煤机制造有限公司跨入全国大型矿用提升机制造行列。多行业、多产业并存的工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建筑业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7.6 %。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9个。年内实现利润7921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9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59万平方米。 四、固 定 资 产 投 资 我市以“速度涟源”打造“实力涟源”,把项目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载体,常抓不懈,用心经营,全市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扬帆竞进的投资局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2004年以来一路高歌,进入快速扩张时期,平均每年增加4亿元,三年共增加12.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有效地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63 %。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93亿元,增长36.5 %。施工项目89个,建成投产项目59个。 工业技改投资强势注入。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术更新改造投资8.16亿元,比上年增长63.2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0.8 %。华润电厂完成1.14亿元;三一中原2.5万吨钢、铸生产线9800万元;天华牧业肉牛加工生产线8100万元;裕兴20万吨洗煤生产线3800万元;六亩塘50万吨石材加工生产线3020万元;169厂炸药生产线4500万元;田湖50万吨石灰石生产线3800万元;顺鑫钢铁生产线和11万变电站建设3200万元。技改投资的强势注入,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增强了持续发展后劲。 五、国 内 贸 易 城乡市场贸易繁华。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7亿元,增长13.52 %,分地域看,市城区消费品零售额12.71亿元,增长18.3 %,市区以外零售额12.26亿元,分别增长9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53亿元,增长13.8 %;住宿餐饮业2.37亿元,增长13.7 %;其他行业0.07亿元,减少33.4 %。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97 13.52 其中:市 12.71 18.3 县 - - 县以下 12.26 9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 22.53 13.8 其中:限额以下 2.44 55 限额以下及个体户 20.09 10.3 住宿和餐饮业 2.37 13.7 其他 0.07 -33.4 贸易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新的经济业态和商业交易市场有新的发展。以新一佳、心连心、通程电器、蓝田市场、金马特、富康祥、金地带为代表的超市、连锁、专营等多种业态的经营优势互补,其规模,购销理念上了一个新台阶。年末,全市商业零售网点8782个。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居民购买力强盛。水果、饮料、高档服装、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大屏彩电、数码相机以及空调、建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要增长点。三是家用电器、中高档食品、成品服装广泛进入农村家庭。 六、招 商 引 资 和 旅 游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签约投资项目24个。合同引资33.94亿元,实际到位10.4亿元。其中,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464万美元,增长112.4 %。全年实际引进内资8.48万元,增长6.4 %。全年接待旅游者26.2万人次,综合收入3060万元。 七、交 通 和 邮 电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126975万吨公里,增长15%;旅客周转量43846万人公里,增长11.6%。 通村公路建设又好又快。交通部门“心贴百姓,敢争第一”,年内,完成通村公路510公里,报省验收472公里,比原计划160公里,增加312公里,增长近两倍。其建设规模、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在全省123个县市区中名列前茅。 邮电通信平稳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395万元,增长1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7161万元,增长22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07万户,净增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96万户,净增4.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 9 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 17 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5367户。 八、财 政 金 融 保 险 财政税收增长明显。200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4796万元,同比增长16.58 %。财政收入的质量进一步好转,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1.2 %,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7734万元,增长19 %,比。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7377万元,增长14.4 %。其中短期贷款159105亿元,增16.6 %;中长期贷款37719万元,增5.5 %。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985万元,增长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58万元,减少2.6 %;寿险保费收入7427万元,增长5.6 %。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4285万元,增长15.8 %。 九、科 学 技 术 和 教 育 科技事业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共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2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22项,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计划1项,火炬计划1项,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1项,省级科技项目3项。高新技术重点发展茸桂补肾口服液、灭湿搜风痛胶囊等国家独家新产品。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两免一补”工程全面到位,42499名贫困学生两免1135万元。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7 %,提高0.1个百分点。在校学生16.73万人,其中:小学9.37万人,减少1.6 %,初中5.07万人,减少13.8 %,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29万人,增长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