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沅陵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怀化市沅陵县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

商品市场进一步趋旺。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县城零售额6.26亿元,增长11.1%;县以下零售额4.7亿元,增长14.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61亿元,增长12.3%;餐饮业2.0亿元,增长14.3%;其他行业0.35亿元,增长2.0%。

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所占比重上升。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占贸易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5%。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155个;合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0.13亿元,增长27%;实际利用外资7.14亿元,增长29.5%,其中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3.2万美元。

旅游业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过境客流量85万人次,地接团队62个1082人次,分别增长6.3%和54.6%;实现旅游行业收入300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2250万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8505万吨公里,增长11.2%;旅客周转量41064万人公里,增长10.1%。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034万元,增长19.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866万元,增长21.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6747户,比上年净增6528户;移动(含联通)电话用户40000户,净增9000户。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96747户,比上年末净增12247户;电话普及率为14.94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为6.2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达3977户。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平稳运行。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88亿元,比年初增加3.4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3亿元,比年初增加2.0亿元;企业存款余额3.73亿元,比年初增加0.8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75亿元,比年初增加0.3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5.38亿元,比年初增加0.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343万元,比年初增加339万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4992万元,比上年下降5.4%,其中县人民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0万元,增长10.8%;县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192万元,减少9.1%。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2090万元,增长10.6%,其中县人民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483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县人寿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1607万元,同比增长14.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年内怀化辰州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水压支柱系统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辰州矿业公司的低品位地表氧化矿和堆存矿提金研究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全县组织实施了15个重大科技项目。全县科技三项经费支出112万元,增长33.3%。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完成,全县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11%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59%以下。均达国家标准。全县各级学校在校学生70470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7753人,初中学生26545人,各类中职学生2867人,小学学生3330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452人。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民办学校(含幼儿园)37所,其中民办普通职业高中学校3所,在校学生2210人。2005年,新增电脑1333台,完成了60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建设;并完成了297个教学光盘播放点、327个卫星教学收视点、59个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我县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教职工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试点县。

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效突出,中小学危改工程强力推进。2005年,完成11所低龄寄宿制学校建设,使2500名1-3年级学生实现了集中寄宿就学;对26所学校危房进行改造,危改面积12159平方米,其中D级改造2684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不含没有注册登记的民间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和纪念馆2个、公共图书馆(室)4个。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壮大,投资规模达800多万元的凤凰保龄球休闲娱乐场、金太阳KTV娱乐城相继开业。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创作作品。

年末全县广播电台1座;电视转播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5%;有线电视用户16800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3个(不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及村卫生室),拥有床位总数1402张;全县卫生工作人员总数179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28人;全县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746人,注册护士(师)315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筹资332万元,新、改、扩建9所农村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年内成功举办第四界传统龙舟大赛,参赛船只达23支,观看人数30万人次;此外还举办了2次门球赛和2次县直机关职工蓝球大赛。竞技水平有所提高,全县有竞技运动员38人,2005年在全市第二界运动大会上,共获得23项冠军。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县对城区烟控区40余家排污锅炉进行了监督管理;开展了环保“三同时”执行情况的专项清查;开展了钒业专项清查活动。整顿了一批不法排污企业并及时处理了一些危害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全县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区域环境噪声及交通噪声均未超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全年退耕还林面积3.33千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71.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总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64.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7万人,乡村人口50.06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1.67‰;死亡率为5.62‰;自然增长率为6.05‰。全县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共发放奖励扶助金30.96万元,516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29.0元,实际增长8.6%,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3575.4元,增长31.4%;经营净收入762元,增长5.3%;转移性收入1752元,下降2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4.7元,实际增长7.2%,其中工资性收入447.2元,增长8.6%;家庭经营收入882.3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45.3元,增长82.8%。

居民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916.5元,增长3.9%,其中人均食品支出2073元,增加171.2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1%,下降0.1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18台;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530.4元,实际增长1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4%,下降1.6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4台,电话机10台,移动电话机2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