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祁阳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强劲增长。2004年,全县进出口总额为1446万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出口总额为1246万美元,进口总额为200万美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合同项目144个,其中,引进内资项目128个,到位资金5.5亿元,增长148.4%,新批外资企业16个,到位外资1450万元,增长40.8%. 旅游业加速发展。全年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38.5万人次,增长6.94%;全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为9000万元,增长11.25%。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增速加快。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1218万吨公里,比上年上升43.24%。其中:铁路运输7178万吨公里,上升45.0%;公路运输62978万吨公里,增长43.05%;水运62万吨公里,增长34.78%;旅客周转量80401万人公里,增长28.46%;其中铁路4000万人公里,下降20%;公路76271万人公里,增长32.66%;水运130万人公里,增长34%。全年货运量7206.53万吨,增长28%;其中:铁路运输货运量14.86万吨,下降9.94%;公路货运量7116.8万吨,增长27.77%;水运货运量74.87万吨,增长70.16%。 邮电通信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270万元,增长2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607.6万元,上升21.9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9714户,比上年净增3745户;移动电话用户68000户,净增13800户。全县电话普及率为15.74%,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为6.79%,分别比上年提高1.39个和1.38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0018万元,增长20.43%,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4392万元,增长47.09%;上划中央企业和个人所得税2254万元,增长13.32%;地方财政收入13372万元,增长14.81%,基本保证了全县工资发放、社会保障、救灾支出和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财政总支出为4057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5%。其中教育、科技、支农三项支出分别增长16.46、200%、73.13%。 存贷款保持合理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5.3亿元,同比多增6.8亿元,增长1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06亿元,储蓄增长率为15.3%。贷款余额21.05亿元,比年初增加1.05亿元,增长率为5.2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8469万元,增长17.54%。在金融调控力度加大的背景下,确保了重点信贷投入。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商业保费收入5835万元,比上年增长52.7%。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266万元,增长20.23%;寿险收入4319.6万元,增长56.05%;保险赔付额为488万元,下降32.1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突出,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力度加大。2004年,顺利通过全国科普示范县的检查验收。金浩植物油茶籽色拉油系列产品开发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县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3项,签定技术合同95个,合同成交金额5700万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1件,专利授权量6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899万元,进一步巩固了教育两基成果。2004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6%,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1.13%,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55%。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全县学校共208所,其中,普通中学59所,职业中学5所,小学144所,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44227人、5504人、72433人。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被评为全省民办教育“十佳”单位。教育取得新成效,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今年高考第一二批本科上线人数达1132人,共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3823人,比上年增加520人,增长15.7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祁剧诞生500年纪念活动。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群众文化艺术场所4个,纪念馆2个,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广播影视持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卫星收转站32座,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56个,卫生技术人员2366人。全县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1111张,增长1.65%,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32张,比上年增长7.47%。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达86.3%。 体育事业有新进展。2004年,全县竞技体育在省、市级为省、市体育队输送运动员13名。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活跃。为配套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全县共举办各种培训班三期,培训人员182人,县城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3以上。组织开展全县性体育竞赛活动7次,参赛人数达5600人次。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2004年,全县有环保监测机构1个。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5.3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6平方公里。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300千公顷。继续加大对河、湖空气、重点污染资源的监测、全县工业污染源实现了达标排放。在国家规定控制的12种污染源中,全县有9种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内。在环保指标中,工业用水量1110.78万吨,增长26.92%;废气排放量246306万标立方米,下降15.95%;废水排放达标量886.24万吨,增加26.58%;烟尘排放达标量1530.34万吨,增长11.26%;工业粉尘排放量7706.78吨,下降28.94%。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5.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1.2%,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00.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01万人,乡村人口72.01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94‰,比上年下降0.99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25‰,下降1.3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5.3‰,提高1.09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8元,比上年增加317元,实际增长18.3%,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6096元,比上年增长12.8%;经营性收入252元,增加6.8元;转移性收入190元,增加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54元,比上年增加457元,增长18.3%。其中工资性收入987元,增加122.4元;家庭经营收入1686元,增加249.6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277元,增加83元。 城乡居民消费出现新变化。2004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0649元,较上年增长9.99%。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1035元,比上年增长12.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121.03元,增长18.65%;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5台,电话机51台,移动电话机52台;人均住房面积44.26平方米,增加2.06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