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临武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郴州市临武县统计局

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2007年全县安全事故共死亡38人,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89;工矿商贸死亡8人,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为0.247;煤矿事故死亡13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7人。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0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04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县以上47290万元,增长16.3%;县以下48714万元,增长12.3%。分行业看,批发业19619万元,增长14.6%;零售业65934万元,增长12.9%;住宿餐饮业9419万元,增长11.5%;其他行业1032万元,增长5.6%。

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为17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7.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34万美元,下降16.8%。劳务输出80人。实际利用内资75009万元。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税收入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9715万元,同口径增长39.5%。其中上划中央“两税”完成15058万元;上划中省“两个所得税”完成1515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142万元,同口径增长14.2%。完成税收收入总量27621万元,其中工商税收收入27560万元。地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92.7%,实现了财政收入总量与质量同步提高。全县完成支出40568万元,同比增长15.81%,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及基础建设、农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基本保障。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27689万元,比年初增加55297万元,增长2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4003万元,比年初增加45134万元,增长21.6%;企业存款余额36151万元,比年初增加8581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3218万元,比年初增加9870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285.8万元,各项赔付支出735.8万元,综合赔付率13.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有新突破。全年安排科技费用710万元,比上年增长5.0%,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3.4%。全年申请专利17项,专利授权22件,实施专利65项。推广农业重点新技术11项,引进高新技术3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0人。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建立科普社区1个,组织大型科技下乡2次,精心组织科技活动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术产品企业5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71531.4万元,利税5746.8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普通中学22所,比去年减少4所;初中学校招生2771人,在校8786人,毕业5432人。普通初中入学率99.17%;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0.81%;高中学校招生1511人,在校4756人,毕业1336人。普通小学181所,增加1所,招生7688人,在校学生25947人,毕业266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19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2585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401人,中学专任教师984人。全县小学拥有计算机903台,图书52.88万册;中学拥75有计算机1265台,图书30.56万册。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现有文化站21个,举办展览16次,组织文艺活动92次,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32303册。临武祁剧、临武傩戏成为首批登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的两个项目。开展送文艺节目下乡演出6场次。其它小型演出60场次。举办了“月圆临武家乡情”中秋慰问外来务工人员文艺晚会。检查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200余家次,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品7000余套(张)。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架设光缆主干线52公里,支干线18公里,发展用户2000余户,全县网内用户达30000户。县电视台设立“廉政效能之窗”栏目,对行政效能低下、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进行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顺利推进。解决农村广播电视盲区人员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15584人。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6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523张,卫生技术人员8180人,其中执业医师222人,执业(助理)医师73人,注册护士212人。大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17755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积极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5个村委新建5个篮球场,10个室外乒乓球台。在省青少年运动会中,获1金、1银的好成绩。在郴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中,获3金、2银,4铜。

十、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县有环保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8人;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4.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4.5平方公里。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继续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6.1%。全县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列入省、市考核33家重点企业全部达标。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28477人,其中市镇人口114236人,乡村人口214241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8.85‰,死亡率为3.01‰,自然增长率为5.84‰。全县平均常住人口为29.735万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增速减缓。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16元,增长6.7%;其中人均工薪收入7105元,增长11.1%,经营净收入1322元,下降0.3%,财产性收入1227元,下降21.1%,转移性收入1310元,增长2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57元,增加1889元,增长4.76%,其中工资性收入1868.4元,下降9.69%;家庭经营收入1861.4元,增长20.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0.97元,增长2.38%。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565元,增长5.1%;其中服务性消费指出2190元,下降2.4%;人均交通与通讯支出842元,占消费支出的11.1%;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1136元,占消费支出的15.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人均居住面积38.3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41.22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9%;基尼系数为0.3;人均住房面积30.25平方米。农民居住质量不断提高,农民居住质量指数43.16%。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07年,全县新增就业人数32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4%;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8789人,完成职业培训7358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49个,参保人数11326人,新增参保人数1353人,发放基本养老金1761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335个,参保人数773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655人,新增1007人,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2169人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295人,新增参保人数1373人。建设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2327平方米,解决28户住房问题。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所。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乡镇卫生院1所。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