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临武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065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县以上40748.8万元,增长15.6%;县以下43316.1万元,增长12.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4640万元,增长13.9%;餐饮业8447.7万元,增长16.2%;其他行业977万元,增长7.7%。 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为21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1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22万美元,增长11.4%。劳务输出74人。实际利用内资71531万元,增加25.5%。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税收入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3298万元,其中上划中央“两税”完成8427万元;上划中省“两个所得税”完成1363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508万元,同比增长2.2%。完成税收收入总量18027万元,其中工商税收收入17166万元。地方税收收入完成8237万元,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0.98%,实现了财政收入总量与质量同步提高。全县完成一般预算支出35193万元,同比增长28.5%,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及基础建设、农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基本保障。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72392万元,比年初增加44853万元,增长19.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8870万元,比年初增加28847万元;企业存款余额27570万元,比年初增加5844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3348万元,比年初增加79297万元。其中工业贷款余额3764万元,比年初增加1915万元,农业贷款36934万元,比年初增加5089万元,个人短期贷款642万元,比年初增加19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356万元,比年初增加132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956.67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7.66万元;寿险收入3921.31万元。各项赔付支出872.65万元,其中人身险赔款445.19万元;财产险赔款146.88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有新突破。全年安排科技费用676万元,比上年增长8.5%,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5%。全年申请专利25项,实施专利60项,创产值19078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术产品企业3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5863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6%,利税5118.6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普通中学26所,比去年减少2所;初中学校招生2093人,在校11389人,毕业6295人。普通初中入学率95.8%;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2.8%,下降0.53个百分点;高中学校招生1607人,在校4987人,毕业8465人。普通小学180所,增加29所,招生5322人,在校学生20911人,毕业257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5%;比去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96 %,减少了0.21个百分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2510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315人,中学专任教师1128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06年,举办了首届临武县艺术节。首届艺术节共评选了民间特色节目表演奖13个,各项优秀作品奖56个。还精心组织参加郴州市第四届艺术节的各项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以送电影下乡为主要内容的“三送”下乡活动,顺利完成50多场放映任务。文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鉴定我县馆藏有国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58件,全县文物藏品列入全省信息指标网络系统。“秀岩崖题刻”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开展“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全年共收缴并销毁非法盗版出版物6055册,收缴销毁非法盗版音像制品1824张,收缴非法地下“六合彩”读物(书刊)20178册。网吧专项整治共查处违法经营的网吧33家,取缔“黑网吧”8家。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现有广播电视台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全县网内用户达30000户。县电视台新上栏目《岁月写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顺利推进。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5家,卫生机构床位数586张,卫生技术人员790人,其中执业医师214人,执业(助理)医师183人,注册护士200人。全县拥有诊所41个,执业医师51人,执业助理医师18人;农村卫生室338个,执业(助理)医师105人;大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17755人,参合率达85.5%。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安装健身器材1套。在省十运会中,获1银、1铜的好成绩。在郴州市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中,获1金、5银,6铜,1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的较好成绩。 十、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县有环保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8人;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4.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4.5平方公里。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继续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6.47%。全县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列入省、市考核32家重点企业全部达标。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20561人,其中市镇人口112744人,乡村人口207817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1.61‰,死亡率为6.68‰,自然增长率为4.93‰。全县常住人口为29.61万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增速减缓。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8.6元,比上年增加823.4元,增长9.2%;其中人均工薪收入6395元,增长6.7%,经营净收入1327元,增长24.6%,财产性收入1555元,增长20.3%,转移性收入1013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68元,增加166.3元,增长4.37%,其中工资性收入1868.6元,增长26.57%;家庭经营收入1861.7元,下降11.3%;转移性收入138.0元,增长5.5%;财产性收入100.0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0.5元,增长8.5%。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198元,其中服务性消费指出2244元,增长8.9%;人均交通与通讯支出815.8元,占消费支出11.3%;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702.8元,占9.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9%;人均居住面积37.7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14.12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0%;人均住房面积28.83平方米。农民居住质量不断提高,农民居住质量指数达54.89%,比去年增加13.7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