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安化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益阳市安化县统计局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据初步核算,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2736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115756万元,增长6.5%;第二产业104995万元,增长15.8%;第三产业106610万元,增长11.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27.7:36.1变为35.4:32.1:32.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3778元,比上年增加750元。

一十八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18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35项考核指标已全部完成。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通乡通村公路改造等17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改造乡镇敬老院等17项指标100%完成目标任务;农村新建沼气池等指标达到目标要求。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县农村就业劳动力41.87万人,增加0.1万人,年内城镇新增就业4635人,下岗职工再就业2913人;城镇失业率为4.1%。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竹木、有色金属等六大支柱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42.4%;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8.76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全县城镇化率为14.4%。

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0%;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23.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8.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4.0%;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4.5%。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出台一系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创建平安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但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建立在较高投入的基础之上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较低二个方面;支柱产业对全县产业建设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发展质量欠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电力等资源瓶颈制约突出,县乡财政运转艰难,基础设施特别是一些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微观经济领域中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调整中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同步增长。2004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90020万元,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77460万元,增长4.8%;林业产值24269万元,增长7.3%;牧业产值77763万元,增长6.7%;渔业产值8630万元,增长10.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98万元,增长21%。今年,我县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洪灾旱灾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主要农产品仍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产量恢复性增长,产量达到26.1万吨,增长1.8%;油料28377吨,增长4.2%;烤烟3678吨,增长8.1%;茶叶5450吨,增长3.8%,水果26656吨,增长5.8%;蔬菜121500吨,增长5.3%。畜牧业增长加快,全年出栏牲猪59万头,增长7.3%。草食动物饲养进一步发展,全年出栏牛9.4万头,出栏羊34.9万只,分别增长4.9%、9.5%。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13150吨,增长5.2%。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10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17423万千瓦,增长6.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467吨,增长1.8%;农村用电量2285万千瓦小时,增长2.3%。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加大品改力度和调整生态布局而得以实施。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7.65万亩,稻田优质率达到88.0%。林业品改中生态林、经济林比重增加,工程造林比例提高,全年完成退耕还林7.2万亩,跨进全省先进行列。养殖业品改主要是推广种草养畜模式和规模化养殖方式,养殖业效益显著提高,渔业以柘溪库区网箱、栏网养鱼为主,发展网箱7083口,栏网27192亩。同时,根据全县各地资源优势,加快了生产布局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如库区移民乡镇的渔业、小水果业;小淹、冷市、羊角等乡镇的楠竹业、木子乡的鸡猪养殖业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616000万元,增长15.8%。

扶贫攻坚和库区开发取得新成就。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3804万元,启动基本建设项目134个,新一轮重点扶贫村依靠各级扶贫工作组的积极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全年共争取扶贫资金307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70万元。向农户发放扶贫贷款2000万元。共有10114个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或超过了低收入线。劳务输出持续发展,全县劳务输出18.76万人,劳务收入8.4亿元。库区开发通过移民重新安置、交通、通讯、水利项目的产业化建设实施,使5000多移民从中受益,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建成饮水解困工程74处,帮助24058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5500口;完成了4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帮助345户贫困农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农民增收步伐稳步加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88元,比上年增长6.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7元,增长8.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生产销售同步增长。2004年,全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85122万元,增长23.7%;工业增加值89195万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0225万元,增长30.9%。其中国有企业29377万元,增长12.5%;非国有企业50848万元,增长44.5%;产销率达99.7%。规模以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呈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产值104897万元,增长19.8%。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扭亏增盈成效明显。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48.2%,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618万元,税金4503万元,分别增长42.4%、69.8%。

工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受市场调节等因素的影响,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原煤213140吨,增长15.2%;精锑3091吨,增长27.7%,发电量200293万千瓦/小时,下降9.7%;水泥19.36万吨,下降22.9%。建材矿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建玲竹业、鑫丰矿业、仙峰水泥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渣滓溪锑矿、湘安钨业、东坪矾厂、结晶硅厂等矿产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市场良机,加大技改力度,产销两旺,利税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