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桑植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强化扶贫攻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全县GDP为110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0.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268万元,增长4.56%;第二产业增加值28424万元,增长17.62%;第三产业增加值46627万元,增长11.02%。三次产业构成为31.9:25.7:4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58元,比上年增加383元。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271万元,增长4.95%,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林业生产以退耕还林为契机,着力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营林生产、森林资源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年林业产值7060万元,下降0.3%,完成造林2293公顷,育苗31公顷。 畜牧业生产产业结构适度调整,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但总体规模和在整个农村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很弱小。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41吨,增长4.40%,其中养殖产量233吨,增长67.62%。 农村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所加快。全县年末有效灌溉面积8.50千公顷,增长20.7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5.79千公顷,增长2.3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38742千瓦/10931台,同比增长10.55%和10.96%,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3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547台;全年完成机械化耕作3.01千公顷,同比增长14.88%;农田机电排灌面积达8.87千公顷,同比增长6.99%;农产品加工量为10万吨,全年农村用电量为1287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06%;农田化肥施用量39095吨,同比增长3.97%;农药使用量366吨,减少13.66%;农膜使用量403吨,同比增长17.84%。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05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8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2861人,通乡油路完成路基改造254公里,完成路面150公里,通达工程完成41个村201公里,完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12.7万亩,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新建沼气池5000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数2.4万人,完成经济适用住房建设9600平方米和廉租住房1400平方米,4所乡镇敬老院扩改建工程、70户贫困残疾人和125户无房户扶贫建房全部完成。 乡镇企业在调整中稳步推进。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75407万元,同比增长5.71%,其中乡镇工业完成61383万元,增长8.84%,年末乡镇工业企业单位数为1390个,拥有职工9145人。 二、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23175万元,比上年增长19.73%,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05万元,增长36.43%,产品销售率为99.3%。分行业看:重工业产值15702万元,销售产值15628万元,产销率99.52%;轻工业产值14370万元,销售产值15628万元,产销率108.75%,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95828万元,比上年增长17.38%。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全县16家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0万元,比上年增加60万元,利税2227万元,增加543万元,亏损面由31%下降为17%,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23万元,减亏67万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439万元,比上年增长36.32%。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45438万元,集体投资5130万元,个体投资8871万元。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6120万元,更新改造资金8242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076万元。全县新增固定资产35009万元,年内新开工项目40个,竣工项目26个。 建筑业在投资进一步扩大的影响下,效益持续攀高。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249万元,比上年增长10.80%。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2027公里,其中列养道223公里,县乡道477公里,村道1327公里。全县公路客运量275万人,周转量1400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7.8%和59.36%,货运量192万吨,货运周转量12000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67%和26.31%。 邮电通讯业迅速发展。全县邮电通讯业完成业务总量4076万元,比上年增长3.90%,完成报刊杂志发行160.09万份,年末光缆总量达到3432芯公里,同比增长1.81%。在稳定乡乡通程控电话的基础上,实现530个行政村通电话,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7300门,电话机总数为37312户,其中县城电话14520户,农村电话22792户,分别增长8.59%、增长2.15%和增长13.16%。移动电话用户32630户,同比增加24.85%。互联网用户3866户。 五、商业、旅游业和外贸业 商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1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8%,按经济类型分:公有经济10468万元,下降12.64%;非公有制经济45842万元,增长12.08%。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49285万元,增长11.40%;餐饮业7025万元,增长18.30%。按销售所在地分:县城38731万元,增长23.71%,县以下17559万元,下降7.1%。全县拥有各类市场26个。 旅游业持续增长。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45.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0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4.29%和30.21%。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县实际引进外资15亿元。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状况有所好转。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7112万元,比上年增长10.0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695万元,同口径比较增长10.73%,上划中央两税1873万元,全县一般预算支出27380万元,增长10.37%。 金融平稳运行,存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9186万元,比年初增长20.9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83049万元,比年初增长23.01%。各项贷款余额71375万元,比上年下降10.09%。金融机构全年现金收入341653万元,现金支出339065万元,净回笼现金2588万元。 保险业务有所扩大。全县保险机构保险业务收入3263万元,比上年增长7.97%,全县保险业务支出1435万元,下降12.26%,其中财险540万元,寿险2723万元。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县进程加快,科技队伍稳步发展。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457人,其中:高级146人,中级2001人。"双杂"良种、玉米地膜育苗移栽、油菜定距育苗移栽等一系列实用增产技术继续得到推广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