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石门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县上下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推进“三增三化一拓展”战略,着力打造“生态石门、诚信石门、平安石门”,产业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和谐共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圆满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为加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创新高。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GDP)为557057万元(现行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31万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91988万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92138万元,增长1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9%、45.6%和37.5%,分别推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9290元,增长17.5%。 “十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0%,比“九五”时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期的35.1:30.7:34.2调整为31.0:34.5:34.5。 物价总水平有所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7,比上年低0.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7;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99.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6。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189万元,比上年增长17.6%;上划中央“两税”6765万元,增长35.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8787万元,增长25.5%。完成各项税收收入28223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国税完成各项税收18696万元,增长7.3%;地税完成各项税收9527万元,增长17.5%。 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县就业劳动力37.61万人,增加0.33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6080人,下岗职工再就业45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经全面评估验收,石门县承担的省八件实事16项指标均已全面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村公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等12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占全部任务的75.0%;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财政预算安排低保金等4项指标完成达标,占全部任务的25.0%。石门县被评为“全省为民办实事工作先进单位”。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开展创建“平安石门”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严格治理“三乱”,优化了经济环境。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称号,进入全省15个首批平安县行列。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经济效益提高不快;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保持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部分下岗职工就业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特别是交通建设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部分城乡居民的生活还比较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1117万元(新口径,现行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118322万元,增长6.9%;林业产值7527万元,增长22.0%;牧业产值134065万元,增长4.3%;渔业产值6793万元,增长6.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410万元,增长9.5%。 年末耕地面积61.64万亩,其中水田40.56万亩,旱地21.08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2.56万亩,比上年增加3.01万亩,增长1.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4.83万亩,增加2.16万亩,增长2.3%,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22.12万亩,增长2.6%,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1.6%。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0.13万亩,下降0.5%,其中油料种植面积43.17万亩,下降1.1%;棉花种植面积2.31万亩,增长6.0%;烤烟种植面积2.81万亩,增长10.5%。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17.61万亩,增长6.6%,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1.70万亩,增长8.8%。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20526吨,比上年增加13755吨,增长4.5%;茶叶、棉花、烤烟等大宗农产品大幅增长;水果稳定增长;油料作物略有减少。 全年木材间伐量50805立方米,竹材采伐量58万根。主要林产品产量中,生漆2715吨,油菜籽674吨,油桐籽344吨,板栗606吨,核桃144吨,棕片96吨。 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0%(现行价),牲猪、牛、羊、家禽等饲养量均比上年增加。 淡水养殖面积2.41万亩,增长5.5%。水产品产量8652吨,增长6.8%,其中鲜鱼产量8634吨,增长6.6%。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000处,投入资金2129万元,完成土石方60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9.41万千瓦,增长6.9%;大中小型拖拉机3690台;耕整地及种植机械2465台;排灌动力机械15835台;植保机械1119台;联合收获机40台;机动脱粒机2737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3236台。全年农村用电量5008万千瓦时,增长5.3%;农用柴油使用量4643吨,下降4.5%;化肥施用量13.14万吨,增长3.6%;农药使用量999吨,增长1.0%。 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8.07万人,比上年增长5.8%;实现劳务总收入10.3亿元,增长10.1%。 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77万元,有7900人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解决饮水困难的人口6394人;新建农村沼气池2825个;帮助178个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据县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现行价)459149万元,增长22.4%;实现增加值135239万元,增长24.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0951万元(现行价),比上年增长23.2%,其中4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09458万元,增长32.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1493万元,增长13.0%。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5708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410万元,增长23.3%。 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炸药、混配合饲料快速增长;化肥、水泥稳步增长;原煤、连杆、硫酸、石膏、矽砂有所下降。 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08597万元,增长32.3%;产品销售率为99.6%,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较为理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7.1%,比上年提高30.3个百分点;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08201万元,增长28.8%;实现销售税金及附加1107万元,下降10.0%;应交增值税14430万元,下降2.1%;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284万元,下降21.6%;8家亏损企业亏损额2271万元,增亏1755万元。利税总额18820万元,下降6.6%。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7家;实现利润过百万元的企业13家;上缴税收过百万的企业21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