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永定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935万元,增长13.3%。其中城市117258万元,增长14.7%;农村29677万元,增长8.9%。批发零售贸易业126756万元,增长12.9%;餐饮业20179万元,增长15.3%。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0.6%,涨幅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1.7%,涨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9%,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由上年的上涨0.2%转为下降2.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3%,涨幅回落0.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上涨5.4%,涨幅回落3.7个百分点。 七、旅游和对外经济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全区景点接待游客318.41万人次,增长33.4%,其中境外游客23.34万人次,增长39.6%。实现旅游总收入124544万元,增长47.4%,其中门票收入5360.38万元,增长91.2%。天门山景区自9月6日开园来共接待游客6.02万人次;茅岩河—九天洞景区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区评审,西线旅游成为全市旅游精品线路。 招商引资成效不大。全年新批外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49.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3.5%。实际利用内资4.52亿元,下降28.2%。 对外贸易势头良好。年末获得出口权企业达9家,外贸进出口总额6085万元,其中出口创汇50万美元。出口产品有五倍子系列产品、桐油、茶叶、粘贴画、砂岩画等。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34907万元,增长2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46万元,增长10.3%;财政总支出33103万元,增长24.4%,其中地方财政支出32680万元,增长15.0%。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1638万元,比年初增长27.6%;各项贷款余额324322元,增长6.3%。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700万元,增长15%;专利申请87件,增长9%;授权专利62件,增长11%;签订技术合同33件,增长14%;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65万元,增长17%。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通过复查验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有小学159所,在校学生30297人,入学率99.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完全中学2所,初中学校33所,普通高中2所,初中在校学生18016人,高中在校学生5960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4048人。“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控流保学取得成效。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有2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普通高校录取人数1489人,录取率74.2%,其中重点本科录取123人。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区筹资7000万元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张家界文化影视城破土动工,第一批农村文化站建设基本建成。全年共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3场次,挖掘整理改编民族民间艺术节目剧目25个,文化人才培训820人次,与传媒联办文化版块节目、栏目35期。全洁琼、庹年校在全省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业务技能竞赛中,分别以《迷人的张家界》、《天门山放歌》两首歌曲获得声乐作品两项金奖;王家坪诗社文艺、罗水茅古斯在省市群众文化中反响强烈;小天鹅艺术团选手参加全国“蒲公英大赛”获三金两银。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发展。全年采编新闻稿件3028条,在新闻节目中开辟专栏达30多个、800多期(条),是最多的一年。张家界旅游交通频道全新改版,开辟了《城市零距离》、《欢乐正前方》、《都市情缘》等新栏目。电视台安装了硬盘播出系统。广播电台对主打频率发射机进行了更换。“村村通”建设进展顺利,发展农村光缆电视网络用户14200户,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个,拥有床位总数1488张,卫生技术人员151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37人、注册护士486人。区疾控中心检验大楼投入使用,5所新改建乡镇卫生院全部投入使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全面实施,全区6781户204917人参加,参合金额213.33万元。狠抓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体育事业扎实推进。群体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林业系统“退耕还林杯”男子篮球赛、“五一”职工登山赛、卫生系统庆国庆篮球赛等活动。参加全省青少年运动会获得6金3银2铜的好成绩,跃居全市前列。销售体育彩票950余万元,2000人参加国民体质监测。成立了篮球、乒乓球、足球等群众体育协会。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城区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天数为310天,优良率84.9%,较上年提高1.6%。城市各类噪声功能区均达标,噪声值较上年略有下降。城市饮用水源达Ⅱ类以上标准,澧水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3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2%,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0%,提高3.4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68.2%。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据1%人口抽样调查测算,全区年末总户数15.33万户,总人口43.45万人。按性别:男性22.38万人,女性21.07万人;按城乡分:城镇人口18.95万人,农村人口24.5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3.89万人,其中土家族32.79万人、白族0.58万人、苗族0.38万人。年末常住人口41.08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9.6‰,人口死亡率2.5‰,人口自然增长率7.1‰,计划生育率96.6%。向423人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25.38万元。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43元,增长3.9%;人均纯收入2525元,增长5.7%,其中工资性收入947元,增长11.5%,家庭经营收入1391元,增长4.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81元,增长2.3%;恩格尔系数为57%;人均住房面积31.6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0元,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252元,增长25.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1%。 十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单位从业人员减少,劳动报酬稳步增加。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16721人,比上年末下降5.0%;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2994元,增长12.5%。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1675人,人均劳动报酬14091元,增长11.5%;集体单位1195人,人均劳动报酬7898万元,下降31.4%;其他单位从业人员3851人,人均劳动报酬11317万元,增长29.8%。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091人,增长6.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900人,与上年持平;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676人,增长10.9%。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23万元。核实城市居民低保对象8791人,发放低保补助款669.6万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104人。新建城镇经济适用住房8688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