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永定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邮电通信业有所下滑。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77.51万元,其中邮政274.51万元,下降49.1%;电信803万元,下降19.7%。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5618户,减少561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3770户。年末通电话村338个。小灵通用户5744户。互联网LAL方式接入户90户,宽带接入用户754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861万元,增长14.1%。其中城市104615万元,增长15.5%,农村27246万元,增长9.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4353万元,增长13.9%;餐饮业17508万元,增长15.6%。 市场物价稳中略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102.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2.0%;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1.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3.9%;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109.1%。 七、旅游和对外经济 旅游形势喜人。全区接待游客238.77万人次,增长57.5%,其中境外游客16.72万人次,增长88.1%。实现旅游总收入84467.6万元,增长45.2%,其中门票收入2803.26万元,增长28%。生态农业观光园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天门山景区建设进展顺利;推出田家老院子新景点;秀华山馆通过3A验收,茅岩河风景区、军声画院分别通过4A和2A初评。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积极组织参加"深洽会"、"湘洽会"和张家界旅游商品博览会,发布招商项目30多个。全年新批外资企业3家,引进投资项目10个,协议投资总额18.5亿元,引资总量位居全市前茅。新批外贸企业2家,全年外贸供货额达4580万元,创外汇28.6万美元,增长1.8倍。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25241万元,增长13%,财政总支出26617万元,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66万元,增长22.3%,地方财政支出25735万元,增长18%。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97亿元,新增2.98亿元。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24亿元,新增6.34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发展加快。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9个,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9家。全面开展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城区活动,教场社区、回龙社区、大庸桥社区成为首批省级科普示范社区。 教育事业再创佳绩。全区有小学136所,在校学生30992人,入学率99.1%;普通中学37所,在校学生21877人,入学率80.1%;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3081人。"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控流保学取得成效。职业教育有新突破,旅职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有7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重点本科140多人,高考升学率达100%。 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组织举办永定区"团拜会"、"春节文艺晚会"、"2004年永定区阳戏、花灯票友电视大赛"、"猴年文化活动周"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比赛及群众文化活动。整理挖掘民间艺术,罗水乡"茅古斯"舞成功赴省城演出,尹家溪镇农民代表队参加第七届国际旅游文化节演出。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发展。永定电视台采播新闻稿件3875条,开办《新闻故事》、《永定警事》等四档专题节目。张家界旅游交通频道全天播出时间达18小时。广播综合覆盖人口38.7万人。农村光缆电视网络发展用户1万余户。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新建区疾控中心检验大楼基本完工,新建教字垭中心卫生院投入使用,帮助3所乡镇卫生院添置设备。突出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禽流感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无医疗事故发生。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举办了"春节体育活动周"、"五一"职工体育运动会、"天正杯"门球邀请赛等活动。参加全省青少年运动会获得1.5金2.5银3铜的好成绩。中华自然门武术代表队参加香港国际武术邀请赛,获得6枚金牌5枚银牌。建立社区健身站15个。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市城区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天数为345天,达全年总天数的94.5%,较上年提高12%。城市各类噪声功能区均达标,噪声值较上年略有下降。城市饮用水源达Ⅱ类以上标准,澧水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严把环保审批关,拒绝审批高污染型项目7个。国土资源保护力度加大,大力开展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和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对无证矿山企业进行了依法关闭,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得到加强,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5万亩。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区年末总人口425455人,比上年末增加516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682人,占27.66%;少数民族人口333791人,占78.46%。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1.86‰,提高2.54个千分点,死亡率5.30‰,下降1.1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56‰,提高3.68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7.36%,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十三年保持全省一类区县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3元,增长10.6%。其中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收入分别增长7.0%、35.3%、16.7%,财产性收入下降0.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968元,增长5.6%。其中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增长2.7%、29.5%、35.9%、9.6%;衣着、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分别下降11.5%、4.9%、15.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1.6元,增长12.1%。其中工资性收入850.1元,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2386.45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6元,增长16.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9%。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1.08平方米。 十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单位从业人员继续减少,劳动报酬稳步增加。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17598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25人,增长1.3%。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050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2113人,劳动报酬15375万元,增长0.3%;集体单位864人,劳动报酬1075万元,增长0.7%;其他单位从业人员4621人,劳动报酬4052万元,增长29.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2467.5万元,企业社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147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725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2万人。核实城市居民低保对象8568人,发放低保补助款513万元。新建城镇经济适用住房750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