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汨罗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依托两市三路,大力调整结构,瞄准全省十强,再创汨罗辉煌”这一目标。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6.39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7.80亿元,增长1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74元,增长11.0%。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构成为33.2:45.3:21.5,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1.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3、1.0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呈小幅上升态势。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涨1.5%,其中:生活类价格上涨7.0%,粮食类价格上涨0.9%,蔬菜类价格上涨33.9%,日用品价格上涨1.4%,药品类价格下降1.7%,燃料类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8.2%。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0.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7万人。其中城镇集体从业人员4.90万人,减少0.23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16万人,增加0.06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7472人,比上年下降8.4%。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际分流安置率60.8%。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612人,比上年末下降11.0%。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人,实现就业或得到安置2762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0.5%。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改革进行顺利,全市有33家市直企业和20家乡镇企业实现全面改制,24家民营企业实行招商扩股。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市直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初见成效。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就业压力较大;少数乡镇财政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超常规发展。200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3亿元,增长7.9%。全年粮食总产量34.18万吨,减少8.2%,棉花0.15万吨,增长98.4%;油料0.99万吨,增长47.0%;茶叶0.09万吨,减少11.30%;水果0.36万吨,增长7.5%。出栏肉猪132.08万头,增长3.3%;出栏家禽305.4万羽,减少12.7%;水产品产量1.73万吨,增长23.6%。全年造林1.67万亩,完成四旁植树和疏林补植15.4万株,完成幼林抚育3.60万亩,森林覆盖率41.8%。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以107国道沿线9个乡镇为重点的时鲜瓜果类板块、以汨罗江下游9个乡镇为重点的30万亩玉米及牧草种植板块、以东洞庭湖区4个乡镇为重点的5万亩特种水产养殖板块已初具规模。产销挂钩的营销网络已经建立,以信息中心为轴心,外联全国11个城市的40个销售窗口,内联乡镇产调公司和生产基础,下联村的营销网,确保了汨罗蔬菜能在24小时内分送到全国40个销售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8家,加工转化增值1.4亿元,带动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强市场辐射能力。2001年乡镇企业继续被评为全省十强先进县(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2.08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9.52万千瓦,增长5.4%;全年农村水利建设资金4920万元,投工586万个,移动土石方576.60万立方米,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300多处。 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扶贫工作进展顺利。2001年,全市建制镇由上年的13个增加到17个,城镇面积扩大了2平方公里,小城镇载体建设投入资金4.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亿元。第二期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社会共投入扶贫资金300万元,年末贫困人口2.50万人,比上年减少0.20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200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2.18亿元,增长12.1%。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5.23亿元,增长30.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48.6%;集体工业增加值4.19亿元,增长35.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20.8%;轻工业增加值3.14亿元,增长38.3%。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5%,与上年持平。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企业盈利大幅度增长,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04.9%。2001年氮肥厂内部融资100多万元,启动生产,全年生产碳铵11万多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万吨,在全省64家小氮肥行业中综合指数排位名列第八。水泥厂通过生产自救启动生产,全年产销水泥5万多吨,实行销售1200万元,创建厂以来最好记录。砂轮厂租赁经营,全年开工10个多月,创产值2000万元,安排了近200名职工上岗,职工每月收入高达900多元。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2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3亿元,与上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56万平方米,增长13.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6.63万平方米,增长36.1%。建筑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5227万元,增长4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955万元,增长21.3%。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31036万元,增长7.9%;集体和个人投资46919万元,增长32.2%。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3532万元,增长52.7%;更新改造投资4292万元,减少60.3%;房地产开发投资89万元,减少91.6%。地方项目投资22530万元,增长76.1%;中央项目投资8506万元,减少5.1%。年内新开工项目22个,年内全部竣工投产项目14个。 投资继续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倾斜,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农业、电力、交通邮电、社会服务、卫生体育、科技等行业占58.1%,达18030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水利投资3255万元,增长7.1%,工业投资2200万元,增长26.5%。 重点工程成绩显著。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0个,完成投资23000万元,比上年增加3070万元。汨罗大市场、邮政、移动综合大楼等顺利完工;政务公开中心大楼、二水厂续建工程、火车站、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等正在抓紧配套和扫尾;沿江大道、友谊河综合治理、弼时纪念馆、1809线拓改工程进行顺利。 五、交通、邮电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