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临湘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团结拼搏,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出现了经济增长、财政增收、投资增多、实力增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6%、13.1%、11.9%。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 二○○一年,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调整的幅度、品种和运作方式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共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4万亩,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万亩;黄姜种植1.8万亩,湘莲种植2.8万亩,苎麻种植2.2万亩,蔬菜复种14.5万亩。特种水产养殖比重加大,青(龙)虾养殖12.5万亩,其中人工精养1万亩;河蟹养殖2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77万吨,增长9.3%;出栏牲猪36.2万头,增长9.6%。同时,巩固了竹木、茶叶、矿石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改造、新建了蔬菜、豆制品等一批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好味"酱菜、"蜂宝"保健酒分别获省农博会金奖和畅销奖。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种植业产值6.9亿元,林业产值0.7亿元,畜牧业产值3亿元,渔业产值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12.4%、7.4%、22.3%。 二、工业 工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3亿元,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8亿元,增长23.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整体控亏在2000万元,比上年减亏820万元。10万吨烟草复合肥、10万吨合成氨配套工程、万锭纺纱技改工程及万吨杀虫双技改工程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华泽药业有限公司将原产品维尔泰由保健品提升为药品,开发了琥乙红霉素、维C银翘片等7个新品种,同时还开发了羊胎素护肤液等新产品。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4亿元,比上年增14.4%。其中,采掘业增加值1.1亿元,制造业增加值5.9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1%、11.6%、37.3%。 三、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5亿元,增长18.6%。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6亿元。临湘大道、熊白公路、长江公路、长江大堤整治、烟波尾电排、团湾水库等一批大的工程项目相继开工或完成,有力地拉动了投资的增长。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9596万元,比上年增长3.4%,全年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61.1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价值2.4亿元。 四、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增长。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增加值951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全市拥有客车383辆,货车599辆,农用车367辆,三码63辆。 邮电通信业迅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2158万元,比上年增长55.9%。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132万元,比上年增长57%。年末拥有电话用户56332户,新增6083户,移动通讯迅速发展,年末拥有移动电话户26500户。在岳阳市率先实现了乡镇电话村村通,被岳阳市评为"电话市"。 五、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金融持续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265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地方固定收入完成12245万元,增长20.5%,实现年度收支平衡。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2993万元和11011万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1984万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413万元,人身保险1572万元。 六、批发、零售、贸易及饮食业 消费市场日趋完善,一批连销店、超市、市场和集贸市场竞相发展。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亿元,增长11%。城乡集体、个体商业网点琳琅满目。个体商业户达8869户,从业人员26791人,餐饮业完成总额4439万元。 七、科学、文卫、体育 全市科技队伍扩大,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学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0个,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2个,被评为"全省科普示范市"。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调整学校布局,调优教师队伍取得明显成效,"普九"教育被评为全国先进市。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中小学校330所,城市职业中学3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3%。全市共有教职员工4969人,在校学生79965人。幼儿教育进一步加强,在园幼儿4375人。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8.46%,电视人口覆盖率98.46%。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医院共拥有病床2052张,卫生人员3066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675人,其中主治医师328人。血吸虫病进一步得到控制,妇幼保健、防疫、爱国卫生成绩卓著,农村卫生建设再上台阶,城市卫生评比荣登全省榜首。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举办市以上运动会30次,参加运动会人数达3万多人次,等级运动员40多名。竞赛技能不断提高。群体运动有序发展,90%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八、人口及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连续四年保住了全省一类县市位置,并被中宣部、国家计生委评为"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市,计划生育率为96.96%。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7‰,死亡率为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476187人,比上年增加2101人。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68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2503元,增长11.4%。农民负担进一步减少,人平减免50元。 年末全市城镇国有集体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2.5万人,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1176万元,人平比上年增长8%。 全民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明显增强,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状况不断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