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新宁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邵阳市新宁县统计局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县城经济发展环境,加大金融资金投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县力进一步增强,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一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县力增强。2003年全县实现GDP为167391万元,比上年增长9.96%,为1999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7337万元,增幅为3.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0823万元,增幅为14.5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9231万元,增幅为13.73%。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34.3:18.4:47.3;与上年相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5.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市场价格总水平适度回升。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18.9%,比上年上升了18.9个百分点,主要是从第三季度开始食品类涨幅较大。

企业改制稳步推进。2003年启动改制企业49家,涉及职工人数8760人,完成改制企业9家,已发安置费人数890人,再上岗人数810人,变现资产收入2849万元,盘活存量资产5600万元,吸纳民资1300万元投入企业扩改。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部分企业亏损严重;电力瓶颈制约突出;财政困难状况依然没有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下岗职工和低收入群体生活非常困难;再就业工作依旧繁重。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平稳。200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598.9万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农业增长3.8%,林业下降2.48%,牧业增长13.4%,渔业下降9.56%。

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283303吨,增长2.97%;油料总产量9737吨,减少7.8%;水果总产量59113吨,增长24.1%,其中脐橙22734吨,增长65.1%;出栏肉猪26.86万头,增长7%,出栏肉牛4.54万头,增长16.4%,水产品总产量4098吨,减少1.3%。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自来水受益村119个,占村(居)民委员会个数23.9%;通汽车村448个,占90.1%;通电话村474个,占95.3%;通电村483个,占97.1%。以农村小水电为主的电气化建设如火如荼,拥有乡办水电站6个,村及村以下办水电站58个,全县农村用电量达到311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2003年,通过多渠道的扶贫投入,共实现基础项目工程41个村,建成公路85公里,人畜饮水工程32处,解决18个村1.2万人的通路,解决7个村5700人饮水和1.1万亩望天田灌溉。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3年工业增加值21552万元,增长12.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918万元,增长15.5%,非规模工业13634万元,增长10.64%。

我县22家规模工业通过改制和引资,得到了发展,出现产销两旺的好势头。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3亿元,增长16%,实现销售产值2.42亿元,产销率达99.59%,同比提高0.5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总资产贡献率、成本利润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分别比去年提高5.25、3.84、92.3个百分点。电力公司、水泥厂等11家盈利企业盈利额434.8万元;恒昌化肥公司、堡口电站等11家亏损企业亏资额895.6万元,盈亏相抵共亏损460.8万元,同比减亏40.6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设备81275千瓦,增长37.9%;水泥9.78万吨,减少5%;原煤58046吨,增长17.4%;发电量8026万千瓦时,减少1.2%;自来水173.2万吨,增长13.6%;机制纸4951吨,增长1.78倍;罐头2000吨,增长5倍;氮肥7261吨,增长4.2%。

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量小。规模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列11位,仅超北塔区,在九县倒数第一;二是脆弱。效益较差,管理粗放,设备老化,人才奇缺,适应市场能力不强。

建筑业受投资的拉动,增势强劲。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9569万元,增幅8.6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4393万元,同比增长42.8%。其中国有投资24117万元,增长71.9%;集体投资15126万元,增长145.6%。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0417万元,比上年增长47.6%;施工项目57个,本年新开工项目41个,新增固定资产15038万元。更新改造完成投资额3660万元,增长17.3倍。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电网改造、石八公路及景区漂流码头、游步道建设、春风大道、小城镇开发、退耕还林、第二水厂新建、解放南路改造等项目,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55.2%。农村小水电建设成为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一个新亮点,22个电站,当年完成投资6556万元,占全县基本建设投资的32.1%。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全年完成增加值22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5%,年末拥有民用车辆1155台,比去年增加72台;其中客车728台,增加30台,货车808台,增加157台。年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8公里,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3359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3.4%;完成客运周转量4781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0%。

邮电通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3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1201万元,增长4.2%;电信业务(包括电信、移动、联通)总量达3619万元,增长58.97%。年末拥有固定电话户53053户,增长20.33%,其中农村电话户36234户,增长25.01%,拥有移动电话用户2.5万户,增长19.45%;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8486户,增长7.1%,报纸发行397万份,减少3.7%,杂志发行28.6万份,减少1.8%。

六贸易和旅游

贸易业十分活跃。随着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崀山旅游的推动,我县市场活跃,消费需求稳步增长。2003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015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县以上实现20361.6万元,增长19.3%,主要是超市经济(如百货超市、药品超市、服装超市)起主导作用。县以下实现16653.4万元,增长5.92%。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2401万元,增长12.77%;餐饮业4268万元,增长11.6%,其它行业346万元,增长45.4%。

崀崀山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年末拥有宾馆、饭店75家,其中星级2家,床位3238个,年内新增1100多个床位。年末拥有8家旅行社,比上年新增5家,拥有国导13人,景区讲解员55人。据旅游局和崀管处统计,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万人次,受“非典”影响只增长20%,入境旅游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480万元,只增长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