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新宁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邵阳市新宁县统计局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全局,稳步推进"旅游带动、三化并进"战略,突出兴工强县,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县域经济提速增效,综合县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大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一、综合

经济运行提速,综合县力增强。2005年全县实现GDP226526万元,比上年增长11.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155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46882万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增加值100489万元,增幅为11.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4359元,比上年增加442元,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34.9∶20.7∶44.4。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26%,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完成旧城改造10万平方米,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和亮点工程相继竣工,如?山实验学校、?山宏基大酒店、管道天然气、大兴路延伸段、向阳路主体工程等,商业步行街建设启动。高桥、马头桥、靖位、万塘、回龙等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八件实事出色完成。2005年省八件实事落实到我县共16个项目,有6个项目全面完成,10个项目超额完成,其中通乡和通村公路、中小学危房改造、沼气、农村卫生院和敬老院改造完成出色。八件实事获全省先进单位。

企业改制成效突出。年内完成9家企业改制,实现资产变现7918万元,置换职工身份并安置1825人,到年底我县全面完成工业企业改制。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工业落后,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企业效益欠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非税收入占比过高,财政收入缺乏骨干财源支撑;"三农"问题突出;交通瓶颈制约突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依旧繁重。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849万元,按可比价格增长5.9%,其中:农业增长3.4%,林业增长21%,牧业增长8.2%,渔业增长19.2%。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327294吨,增产0.4%;脐橙总产量26056吨,减产4.8%;肉类总产量31636吨,增产8.1%;水产品产量4500吨,增产3.1%。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自来水受益村134个,占村(居)民委员会个数26.9%,通汽车村459个,占92.4%;通电话村476个,占95.8%;通电村489个,占98.4%;有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的村469个,占94.3%。年内完成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32处,农村改厕3万户,新建小型电站7个,新建沼气池1002口。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增势强劲。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156万元,增长45.8%,实现工业增加值30082万元,同比增长22.0%,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8326万元,同比增长33%,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11756万元,同比增长9%。

规模工业扩改增效、呈现生机。2005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64532万元,增长71.4%,产销率100.9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0.1%。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设备189653千瓦,增长83.2%;水泥9.67万吨,减少12.5%;原煤35857吨,减少23.7%;发电量8902万千瓦时,增长28.8%;机制纸7642吨,增长35.9%;罐头6589吨,增长42.2%;氮肥14527吨,增长252.9%。通过"兴工强县",家家红、山立水电、南方电子、创兴木业、先锋纸业等省内8家知名企业落户新宁,形成了新宁工业骨干体系,培育了家家红桔爽片、山立新轮、梅花鹿系列产品、满师傅食品等工业品牌,其中家家红桔爽片获湖南省名牌产品。

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观瀑工业园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报批征地400亩,创兴木业等企业入园后,生产日益红火。

建筑业保持强势发展。全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800万元,同比增长23.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强势增长。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797万元,同比增长33.5%,其中城镇投资94981万元,增长42.9%;农村投资23817万元,增长5.98%。在城镇投资的121个项目中,本年新开工项目82个,占67.8%。在城镇投资中工业经济投资有5.14亿元,占54.2%。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年内投资上5000万元的项目有:创兴木业、南方电子、管道天然气、春风路开发、宏基大酒店、?山实验中学。重点工程建设进展快、质量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力地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交通和邮电通信

2005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实现增加值31439万元,增长12.1%。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年末拥有民用车辆1357台,比上年增加45台;其中客车869台,增加92台;货车488台,减少47台。年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90公里,增加142公里,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4083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9.8%;完成客运周转量5870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8%。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信息服务快捷便利。2005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1418万元,减少26.0%;电信业务(包括电信、移动、联通)总量6686万元,增长22.5%,年末拥有固定电话户达到58012户,其中农村电话户46078户,增长23.1%;小灵通用户7142户,增长25.1%;拥有移动用户60791户,增长53.5%,其中移动公司用户5.06万户,联通公司用户1.02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9028户,增长3.2%;报纸发行348.4万份,增1.18倍,杂志发行14.79万份,减少51.2%。

六、贸易和旅游

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物价指数稳中略升。2005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05万元,增长10%,其中县以上28592万元,增长8.9%,县以下实现18513万元,增长12.2%。从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41135万元,增长14.8%;餐饮业5855万元,增长7.9%;其他行业115万元,与去年持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2.8%。

旅游产业不断扩大。年内?山景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山列入首批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国务院审批通过,龙凤公司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基本打通桂林旅游通道。全县旅游接待能力增强,年未拥有宾馆饭店88家,新增星级宾馆4家,拥有6家旅行社,导游近100人,旅游从业人员1.2万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8万人次,创门票收入50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