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武冈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自我加压,团结拼搏,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认真实施“项目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工业强市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据统计,并报经邵阳市审定,全市生产总值(GDP)达356703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150601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66716万元,增长24.6%,第三产业139386万元,增长15.7%,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2.2:18.7:39.1。 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比重过高;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不大;三是经济发展环境欠优;四是财政增收渠道不宽,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五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5年,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据统计,全市农业总值达243284万元,比上年增长6.1%。粮食总产量达46.4万吨,比上年增长2.2%;优质稻种植面积53万亩,同比增长2.4%;杂交玉米产量7.2万吨;出栏生猪169.7万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有效灌溉面积45.1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0%;农用拖拉机3628台,比上年增长6.6%;农用运输车626辆,比上年增长5.0%。蔬菜、水果、牛、羊、家禽生产快速增长,为丰富居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市委、市政府狠抓企业改制增效和园区建设,出台了《关于实施兴工强市战略的决定》、《武冈市规模工业企业税费集中征收管理暂行办法》,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据统计,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11万元,同比增长27.0%,完成工业增加值40681万元,同比增长21.7%。全市40家规模工业(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7702万元,同比增长40.0%,实现增加值22929万元,同比增长33.3%,实现利润1620万元,比上年增加1245万元,综合效益指数为141.92%。规模工业企业全年生产原煤65.5万吨;发电量22906万千瓦时;水泥26.7万吨。规模以下工业实现总产值52309万元,同比增长13.4%。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2795万元,同比增长18.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6倍。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933万元,比上年增长56.0%,其中城镇投资86357万元,比上年增长53.7%。启动或建成了农林水、工业能源、财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社会事业等七大类56个重点项目。 四、交通、邮电 交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交通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2862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6%;完成旅客周转量3654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8.2%。 邮政通信事业增长迅速。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8600万元,同比增长13.2%。2005年末拥有电话77568部,比上年减少2.4%,其中乡村电话60175部,同比增长2.0%;全市互联网络达6806个,同比增长1%;年末拥有移动电话70000部,同比增长10.9%;小灵通9480部,同比增长1.5%。 五、财政、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5年,扎实开展“乡财市管乡用”试点工作,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513万元,同比增长23.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018万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24.3%,上划“两税”3047万元,同比增长37.8%,上划所得税1324万元,同比减少8.3%。财政总支出43550万元,同比增长33.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1698万元,同比增长31.6%。财政状况有所好转,支出压力略有减轻。 消费市场活跃繁荣,亮点纷呈。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商家规模化经营、高档次服务、新方式营销等因素促进下,全市消费市场更加繁荣,商贸、餐饮、娱乐、休闲等消费亮点频现。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116万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县级消费75000万元,同比增长14.8%,餐饮业消费8000万元,同比增长13%。 市场物价总水平持续回升,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3.2%,食品及部分服务价格上涨较快,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3.4%。 全年引进境外资金5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利用内资44524万元,同比增长125.6%;出口创汇189万美元,实现了我市对外贸易零的突破。 六、金融保险 金融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8941万元,比年初增长17.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7541万元,比年初增长18.4%。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2117万元,比年初增长12.7%,存贷之比为34.2%。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市民保险意识不断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4100万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寿险收入2900万元,同比增长26.7%,财产险收入900万元,同比增长25.8%;赔付1400万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寿险给付600万元,同比增长18.2%,财产险赔付600万元,同比增长18%。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2005年,投入科研经费44.5万元,实施科研项目20个,取得科研成果12项,申请专利10件。 教育事业在创新办学体制,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校现代技术教育工程建设,加速中小学校危房改造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2.3万人,比上年略减;学龄儿童入学率99.9%,与上年持平。 文化事业稳健发展。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3万册,全市拥有电影院队2个,放映电影700场,电视转播台2个,有线电视用户1.74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建设加快。年内邓家铺、头堂两所乡镇卫生院建成对外营业。全市拥有卫生人员180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85人,比上年增长1.8%,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士1.3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3张。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全民健身活动,特别是老年群体健身活动健康发展。全市举办市以上运动会6次,参加运动会人数5.2万人。在全省各项体育比赛中获金牌21枚。 八、人口与劳动就业 2005年全市总人口74.4万人,城镇人口14.4万人,乡村人口60.0万人,城市化水平19.4%。人口出生率10.4‰,人口死亡率5.7‰,自然增长率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