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耒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举办蔡伦科技发明节为契机,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各项改革,经济运行平稳,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加快、质量提高的发展势头;社会事业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1.40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7.57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8.08亿元,增长10.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稳定回升的内在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一、农业 2001年,我市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全年农业总产值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种植业产值9.20亿元,增长3.8%。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2.25万吨,比上年增长4.7%。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水利投入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56亿元,增长33.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9.61亿元,增长20.4%;集体企业完成3.62亿元,增长56.1%;股份合作企业完成0.51亿元,增长76.1%;外商及港澳投资企业完成0.82亿元,增长33.5%。轻工业企业完成0.37亿元,增长111.9%;重工业企业完成14.19亿元,增长32.0%。 工业产销率稳中略升,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100.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4。全年实现利税总额0.77亿元,增长14.8%。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总产值1.47亿元,增长21.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1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41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2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4.76亿元,增长123.1%;集体经济完成投资0.87亿元,增长0.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79亿元,增长11.5%。在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53亿元,增长189.3%;更新改造投资1.01亿元,增长64.2%;房地产开发投资0.43亿元,增长121.1%。 四、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5.3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9%;客运周转量4.68万人公里,增长8.9%。 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量8074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年末全市电话用户达85818户,比上年增加10559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部,因特网(IP)用户6975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1960户。 五、国内贸易、市场物价和对外贸易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市场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城市8.82亿元,增长17.2%,农村(县及县以下)4.63亿元,增长9.2%。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8.51亿元,增长10.1%;餐饮业1.43亿元,增长11.3%。集市贸易成交活跃,成交额为11.55亿元,增长9.1%。 市场物价保持基本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提高1.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7.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0.3%。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1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7262万元,为预算的103.4%,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13846万元,为预算的102.8%,财政总支出24200万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支援农业生产263万元,教育事业费6718万元,卫生经费支出1639万元,行政经费2451万元。 金融形势基本稳定,存贷款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89亿元,比年初净增5.02亿元,增长18.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26亿元,比年初净增1.25亿元,增长4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75万元,比年初净增3.81亿元,增长16.6%。各项贷款余额12.39万元,比年初增加1.07亿元,其中工业贷款0.95亿元,商业贷款3.37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保费收入4525万元,比上年增长8.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584万元,赔付率为57.1%。 七、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纪念馆、综合性档案馆、广播电台各1座,电视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全市共出版报纸245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54个,床位178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657张。卫生技术人员2882人,其中医生773人,护师、护士675人。全市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135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84个。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全市城乡健康开展。 八、科技、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技术创新有新进展。2001年末全市各类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710人,比上年增加0.5%。全年共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普通中学67所,在校学生5.97万人;普通小学539所,在校学生12.4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幼儿园在园幼儿5339人。 九、人民生活、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4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3元,增长3.9%。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8.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31.5平方米,增加2.4%。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1年,随着我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我市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1928人,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数为9046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1701人。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市管理得到了加强。2001年末,全市城市面积达3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3.31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176.7万平方米;自来水综合供水生产能力5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为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