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耒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衡阳市耒阳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发展为中心,以工业化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取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进步,使我市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112769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后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827万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523511万元,同比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393601万元,同比增长12.3%,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0321元,比上年增加1356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983元,比上年增加969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0.1:45.6:34.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升降可以看出我市产业结构比往年更为优化合理,GDP、财政收入总量分别在全省排第5位第6位。

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优势不足,发展后劲不够深。高技术、高利税、高附加值的好项目不多。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偏低,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素仍然较多。

二、农业

2006年,我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特大洪灾,对我市农业造成较大影响。全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1261万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172225万元,同比增长2.0%;林业产值14547万元,同比增长3.0%;牧业产值155997万元,同比增长4.6%,渔业产值20624万元,同比增长7.5%。农业服务业产值7868万元,同比增长6.3%,农业对GDP贡献率为6.3%。(按可比价计算)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蔬菜、藠头等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龙须草基地建设顺利启起,优质杂交稻良种繁育基地申报成功。全年优质稻产量达20.84万吨,烤烟种植面积达5.7万亩,较去年增长7.5%。蔬菜种植面积24万亩,比去年减少4.3%。蔬菜产量40.94万吨,比去年减少5.3%。油菜面积28.1万亩,同比增长1.8%。

畜牧业水产业稳步发展。新五丰、余庆枫林猪场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新增规模养殖户1.5万户,新增养殖小区28个,全年猪肉总产量91800吨,全年出栏牲猪135万头,存栏71万头;家禽出栏1050万羽,同比增长15.1%,水产品总产量2700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8%。

林业生产全面完成。全市共完成新造林面积41250亩,比去年同期增长5.7%。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0000亩。荒山造林11250亩,造生产林工程造林20000亩,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3.4万亩造林任务。另外,结合春季造林完成5万亩历年来成活率达不到国家验收标准的退耕还林的缺蔸补植任务。主要林产品量,油菜籽产量18096吨,油桐粒产量12000吨。楠竹采运量93万根,木林采运量1.4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工业完成总产值1256963万元,同比增长22.1%(按现价计算),完成工业增加值501923万元,同比增长15.5%。工业对GDP贡献率达5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2377万元,同比增长25.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88651万元;重工业完成产值808726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3.1%和29.8%。产销衔接较好,完成销售产值862377万元,同比增长23.4%,产销率达99.9%。

规模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达68.6%,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4家,实现利税6.37亿元,增长11.0%。能源产业支柱作用进一步显现,耒扬综合利用电厂竣工发电、上堡水电站、东冲煤矿、明冲煤矿进展顺利,开元煤业进一步壮大。10个企业跻身衡阳市民营企业50强。国企改制稳步推进,市印刷厂、氮肥厂等11家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园区建设不断加强,市经济发展区新增面积1.26平方公里、东一路、东二路竣工通车。园区平台作用不断加强,新引进金拓天油茶等企业19家。

建筑业企业生产稳步发展。全社会完成建筑安装工程投资84801万元,实现增加值9228万元,同期增长11.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633734平方米,下降2.8%,竣工面积218161平方米,增长66.1%;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04743平方米,增长4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1813万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1825万元,同比增长14.3%;农村居民投资完成79988万元,同比增长14.4%。从投资用途来看,基本建设投资84801万元,同比下降22.7%;更新改造投资145681万元,同比增长72.9%;房地产开发21343万元,同比下降19.2%。

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共完成通乡公路97公路,通达公路19个村,52公里,通畅公路128个村,282公里;完成水利工程2460处;农村通讯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成功启动。新建移动基站10座,三都交站、导子、龙塘、余庆、柑梨冲变电站相继竣工。

五、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不断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19085万元,同比增长4.5%。全年各种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8.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1.7%;客运周转量6.69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3.6%。客运量为996.69万人,货运量为1352.1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4%和14.2%。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260万元,比上年增长35.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18174,比上年增加11874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9.4部,宽带网用户6145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0998户。

六、国内贸易、市场物价和对处贸易

消费品市场非常活跃,2006年全市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981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城市205821万元,同比增长14.8%,农村(县及县以下)108160万元,同比增长17.8%。批发零售贸易额225789万元,同比增长14.4%。住宿、餐饮业87653万元,同比增长19.8%。

市场物价基本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增长1.13%,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1.56%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全市新批外资项目20个,实际利用外资35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实际引进内外资项目152个,资金21.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22.1%。投资过千元的项目有傅多电器、腾讯包装彩印等90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一石天实业、润涛食品等5个。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6年,财政总收入仍保持全省第六名。全年财政收入达65169万元,同比增长26.25%,为预算的106.99%,其中:市本级收入42666万元,为预算的110.36%,增长27.62%,财政总支出91160万元,为预算的98.54%,增长40.9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收达597元,同比年同期增长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