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攸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龙腾虎跃气象新,马蹄声声报春来,新世纪的快车载着新的希望和丰硕的成果驶过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站。回眸过去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决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实践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举发展创业旗帜,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机遇,重点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强化科技兴县意识,齐心协力抓经济、与时俱进谋发展,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15.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13.54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16.7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34.2:29.5:36.3,二产业比重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9和4.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优。但经济运行质量和整体经济效益仍然不高,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产业化程度有所提高。全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8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农业产值11.84亿元,增长1.81%;林业产值1.28亿元,增长13.27%;牧业产值8.83亿元,增长4.87%;渔业产值0.89亿元。农林牧渔增加值达到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种植业主要产品稳中有增。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39.01万亩,比上年增长0.3%,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4.88万亩,比上年调减0.01%。粮食总产量达到46.93万吨,比上年略下降0.02%;双季稻亩产1012.87公斤,虽然有所减产,但仍然保持了吨粮田水平。经济作物进一步得到发展,主要产品受结构调整影响有增有减。油料产量达到1.33万吨,与上年保持持平的水平;棉花生产552吨,同比下降16.36%;水果总产4785吨,同比增长1.38%。养殖业在连续几年价格低迷之后,逐步升温,主要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牲猪出栏96.48万头,比上年增长4.08%;肉类总量达到6.98万吨,增长4.18%。其中:猪肉产量6.27万吨,增长3.98%;牛肉产量1620吨,增长12.5%;羊肉产量357吨,增长6.58%;禽蛋产量达到7402吨,增长2.81%;水产品产量1.24万吨,增长1.64%。林业生产开创了新的辉煌。全年全县造林面积200公顷,改造低产林面积25.0千公顷,森林覆盖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1年,全县上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优质高效农产品得到较快发展。种植业方面,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优质旱粮3.15万亩,优质稻14.04万亩,时鲜蔬菜3.7万亩,优质果用瓜3.1万亩,鲜花万余亩。全县粮食优品率达到75%以上。畜牧业重点突出了品种改良。全县畜禽杂交优品率达到90%以上,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2.57%,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达30.85亿元(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增长7.0%。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 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2001年全县实施了龙头带动战略,重点抓了集镇和小城镇示范建设,以及龙头企业建设。小城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市场辐射能力日益扩大。以皇图岭、网岭、酒埠江、新市为示范的小城镇开发建设,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并对17家龙头企业进行了扩建改组,以此来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加强了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合作,设立了多个联络处,为我县农产品更好地进入沿海地区乃至全国市场开辟了窗口。 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2.59万千瓦,机械面积达到41.34万亩。农业抛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年达到12.98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资达3880万元,建设项目12600处,开挖土石方110万立方米,投入工时1050万个。 扶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小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全县共派出103名机关干部进驻36个特困村扶贫帮困,投入扶贫资金198万元。全县有27个乡镇和418个村已进入小康行列。 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主要的问题是:农产品品质较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农民增收减缓。 二.工业、建筑、交通、邮电、旅游 工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2001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全部工业产值完成39.33亿元,增长8.1%;46家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27亿元,增长12.7%,实现产销率95.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在工业结构调整中,重点扶持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原煤产量虽受到了关井压产的影响,但全县原煤产、销、利仍然攀升,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出现较好的转变。全县独立核算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42%,虽然经济综合效益还处于低水平线上,但回升较快,比上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利税总额是近几年最好的年份,首次实行扭亏增盈,实现利税总额1739万元,比上年减亏2968万元,利润总额虽然仍亏损584万元,但比上年减亏1237万元,基本实现了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扭亏增盈目标。 企业改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1年,全县基本完成了169家企业兼并破产、减负增效和再就业工作,127家企业实行改制改造。据初步统计,已改制企业共吸纳社会资金4900余万元,盘活存量资产2.81亿元,安置职工4126人,占应安置人数的49.8%。 当前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行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竞争力不强,整体经济效益仍然偏差,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比较低下,存量资产带动增量资产运行的能力还较乏力。 建筑业为二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全县建筑业增加值达到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16家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开拓,成为全县二产业中的佼佼者。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6872万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47万元,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9126元/人,比上年提高803元/人,增长9.8%。 交通运输业又有新的起色。全年全县通车里程达到786.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2227万吨公里,增长9.8%;公路客运周转量达到45982万人公里,增长14.86%。全县99%的乡镇公路进行了油化和硬化。2001年,仅新大线、106国道、酒峦线等公路水泥硬化92.6公里,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公路建设的典范。 |